2024-11-07 01:33:30 2
文 | 佘宗明
電商平臺會變成收「流量地租」的賽博百貨大樓嗎?
流量獲取成本能被打下來嗎?
中小商家還有「出頭」機會嗎?
這已成為中國電商行業今天不得不直面的「三連問」。
這不是無謂之慮:在當下,很多中小商家,都困在「流量稅」中。
大背景是:從整個行業看,流量紅利期已過,商家能「白嫖」的自然流量越來越少,面臨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
這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無疑中小商家。在推薦位「價高者得」的競價遊戲下,它們很容易淪為被「二八定律」「冪次法則」鎖定的陪跑者。
伴隨而至的,是電商領域「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圖景,是電商階層固化愈發嚴重的格局。
在科幻作品《北京摺疊》裡,世界被摺疊為三個等級森嚴的空間,生活在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發現了可穿行到其他空間的通道後,為了攢錢讓女兒上更好的幼兒園,以身犯險「偷渡」到第一、二空間替人送信,但最終還是得負著傷回到最底層的第三空間。
許多中小商家就像電商界老刀,生存在被「摺疊」的第三空間。
「流量稅」猶如一道天塹,品牌商家在一頭,中小商家在另一頭。
該怎麼推動流量平權,避免眾多中小商家在流量爭奪戰裡「活不過三集」?
這是擺在電商平臺們面前的必答題。
01
事實證明,雷軍的「風口論」最佳應驗期就是流量紅利期。
過去很多年裡,電商領域流行的敘事是「所有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
從三隻松鼠到珀萊雅,靠砸錢投流快速砸出的網際網路電商品牌屢見不鮮。
三隻松鼠創始人章燎原的那句「五年內可以成就一個網際網路電商品牌」,讓一眾創業者奉若信條。
畢竟,那時候的電商平臺就像平價東北菜館,正菜(付費流量)量大管飽,小菜(免費流量)也不吝贈送。
可這兩年,不少中小商家的反饋是,線上生意不好做了。
就連多個知名網紅的店鋪,都倒在了今年雙11前。
直接原因就是,流量獲取成本的上漲,使得其賴以做大的投流拉動增長模式難以為繼。
今年5月底宣佈停播閉店後,女裝品牌羅拉密碼創始人接受採訪時就坦言,昂貴的流量成本是其閉店的核心原因,「流量成本翻了有10倍。以前做的人少,現在做的人多了,就在流量競價,這都是成本。」
「流量稅」成了很多商家想把生意用線上方式重做一遍的勸退令。
流量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流量,讓不少中小商家陷入短命詛咒。它們經常是一通投流猛如虎,結果只是給平臺打工。
▲不少中小商家都被「沒流量」所困。
媒體報道中就提到,某玩具水槍網店負責人方瑜表示,她曾經一天花100塊錢在平臺做推廣就夠了,但現在一天花費要到四五百元。
今年5月份,她店鋪的推廣費用已高達1.14萬元,該數字幾乎吞噬了她70%的利潤。
高企的流量推廣費,讓大量中小商家左右為難:投吧,本就不多的那點利潤可能被投流營銷費用蠶食殆盡;不投吧,又不像大品牌那樣有「自然水」。
這麼一來,營銷費用成了分流器:流量資源更多地向大品牌傾斜,中小商家生存空間逐漸被擠壓。
正因如此,有人斥責電商平臺背離初心:之前用線上模式革了「超級地租」的命,成了白牌創業樂土;如今則淪為收租「建制派」,成了另一種商業地產公司——流量推廣費跟換身衣服又殺回來的「進場費」無異。
02
問題來了:將鞭子都打在電商平臺身上,合理嗎?
並不合理。有幾點因素不容忽視——
首先,隨著電商滲透率觸頂,平臺流量獲取的邊際成本也在遞增。
某洗衣凝珠網生品牌負責人說,「2022年在不投流的情況下,中小型直播間依然能夠得到平臺均攤的自然流量」,但2023年獲得自然流量的難度倍增。
與其說是電商平臺捨不得給,不如說是平臺自己也缺流量。
在增量發展期,平臺DAU幾何級增長,要的就是繁榮生態,免費派發流量不是問題。
可到了存量發展期,使用者規模增長勢頭放緩,需求端缺乏增量,供給端商家規模龐大、商品供應豐富,優質流量分配難題自然就來了。
▲使用者規模觸頂之下,許多電商平臺的流量池都不夠用了。
其次,電商平臺不是慈善機構,也有盈利訴求。
在「用虧損換規模,將盈利後移」模式走到頭後,電商平臺們著力提升貨幣化率,在所難免。
流量收入就是電商平臺貨幣化的重要支點。
還要看到,電商平臺們也在為中小商家減負。
有平臺推出了服務費退返、保證金下調、免除物流中轉費、技術服務費自動返還等一攬子減免舉措;有平臺取消了年費,雙11期間還推出了退貨寶服務、極速回款、大促免傭等政策;還有平臺從流量扶持、AI技術提效、超輕資產運營三大維度扶持第三方賣家。
國內三大頭部平臺抖推出了面向商家的「百億減免」措施。
從注重為需求側提供低價的「百億補貼」,到為供給側鬆綁解困的「百億減免」,這被視作電商行業從「消費普惠」到「供給普惠」的進化。
電商平臺讓利,無疑是為商家減負。電商行業有個公式:商家實際利潤=實際GMV-實際成本。這裡面,GMV和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緊密相關,成本則囊括開店、運營工具、平臺服務、流量推廣、物流和售後等費用。減負就需要綜合地「減」。
需要看到的是,對商家而言,基礎服務費、佣金提點、流量推廣費三塊支出裡,前兩者是小頭,後者才是大頭——商家在單個平臺營銷投入佔經營成本二三成以上,是常見情形。
降低商家的流量獲取成本,該是為商家減負的關鍵著力點。
03
目前看,很多中小商家正採取「兩條腿走路」策略:1,透過SEO最佳化,儘可能發掘優質免費流量;2,摸索付費流量的最佳投放模型,爭取投入回報(ROI)最大化。
很多商家都將商品標題、關鍵詞設定等資訊最佳化作為洛陽鏟,去發掘自然流量。
在電商平臺利用AI與大資料等技術提升廣告投放精準度的當下,透過合理投放提升推廣效果,也是許多商家的通行做法。
從商家角度看,投放效果提升的確是曲線減負方式,但怎樣跳出「競價思維」實現更系統的流量平權,更顯關鍵——它們要的是將投放效果提上去,更是避免因交不起「流量地租」被排斥在流量分配體系之外。
這指向的命題就是:流量平權。
流量平權,要依託於做大蛋糕——流量池裡有活水持續注入,才能讓足夠多的低價好貨得到流量澆灌。
流量的本質是對人性的洞察。就電商流量看,符合使用者需求,使用者才有開啟APP的慾望。現實中,使用者對商品的需求層次不外乎「多快好省」,高價效比是使用者骨子裡的追求。高價性價商品天然具有「導流」效應。
因此,電商平臺可以將高價效比心智作為自發性流量匯入的「發動機」,以此來擴大和盤活流量池。流量水源充沛了,平臺上自然會水草茂密。
▲滿足了人性深處的需求,流量才會自動湧入。
流量平權,更要落腳於分好蛋糕——這離不開流量分配底層邏輯的重置。
通常來說,電商平臺流量分配有兩種規則:價高者得;價低者得。
「價高者得」中的價指的是流量推廣費用,對應的是「人找商品」的中心化邏輯和收渠道租金的地租思維:將競價排名作為櫥窗位推薦依據,將推廣費作為流量分配閥門,商家要想在貨架上被優先或更多呈現,就得以競價方式購買平臺的「總流量包」。
但隨之而來的,經常是商家為了爭奪推薦位或坑位,陷入「囚徒困境」式搏殺,將流量費用越抬越高。那些付不起流量推廣費的中小商家,可能連個點選都沒。
「低價者得」中的價指的是商品價格,對應的是「商品找人」的去中心化邏輯和迴歸供需本源的以「人」為中心思路:推薦機制圍繞最吸引人的價格優勢展開,商品能得到多少曝光,不是取決於買量投流,而是取決於價效比情況。
循此邏輯,即便是白牌或新手商家,也能不用買量就靠高價效比吸引的免費流量將商品賣爆。這會引導商家的關注點從付費推廣到商品價效比,倒逼供給側向高價效比看齊。
這是兩種「切蛋糕」的方式。很明顯,後者比前者對中小商家更為友好。
04
說白了,只有電商平臺自身能持續獲取便宜流量,擺脫流量困境,才可能給商家足夠多的便宜流量。
只有讓流量分配邏輯從「價高者得」切換為「人-貨」精準匹配,才能讓那些中小商家不花錢也獲得優質流量。
在流量紅利消失後,電商平臺需要在使用者、商家、平臺三方利益上找到新平衡點,不能「肥了自己,瘦了使用者和商家」。
靠收流量租金為生終究難以持久,其副作用就是用「流量稅」加劇電商行業「貧富分化」,造成電商生態萎縮。
要跳出「流量稅」之困,關鍵還在於迴歸供需主線,打通從更好滿足需求端到更好改善供給端的良性迴圈,在「用高價效比吸引更多消費者—平臺流量獲取成本不斷降低—商家運營成本隨之降低—商家更有動力提升商品價效比」的正向增強迴路中,實現使用者-商家-平臺多方利益共生。
對電商平臺而言,用「流量稅」撬動更高的貨幣化率是一種「演算法」,用流量平權推動更繁榮的電商生態是另一種「演算法」。這兩種「演算法」之間,有著短視思維與長期主義視角的差異。
流量分配背後是價值取向。流量平權的價值指歸,就是用更合理的規則設計去增進結構性公平:「月光」理應普照大中小商家,而非只照拂品牌商家,留下中小商家孤自唏噓「如果月亮還沒來……」
中小商家的發展空間不該被「流量稅」堵住,電商競爭的盡頭也不該是「階層固化」。
2024-11-16 1 人在看
2024-11-15 0 人在看
2024-11-11 0 人在看
2024-11-10 0 人在看
2024-11-09 1 人在看
2024-11-07 1 人在看
2024-11-04 1 人在看
2024-11-01 3 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