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復活”8年前的老產品,拿下570萬美元融資、20萬預註冊使用者

2024-11-07 01:35:16 2

作者 | 李爽

編輯 | 殷觀曉

「Daze」是一款可傳送“自由式訊息”的通訊應用,以 Z 世代為主要客群。

區別於 iMessage 和 WhatsApp 等應用統一使用藍色或者綠色氣泡規整呈現對話的方式,「Daze」讓對話“漂浮”在螢幕上,並允許使用者使用不同的字型、貼圖、動畫,甚至是小遊戲來進一步豐富對話。以上新穎的互動設計,很快讓「Daze」“未發先紅”。

「Daze」在 TikTok 上釋出的一則熱門影片,清晰指向了「Daze」的應用場景——熟人社交。影片中的友人A在「Daze」的訊息介面畫出一個簡筆三岔路,分別指向“做朋友”、“友誼之上”以及“待確定”,讓對方選擇。當友人 B 選擇了“待確定”,友人A依次又讓他/她透過一座小橋,選擇是否要開啟路遇的一個信封,最終委婉發出約會邀約……「Daze」就像一個無限延展的畫布,讓兩個人之間曖昧拉扯變得妙趣橫生,這個影片也成為了「Daze」在網際網路上最熱門的影片之一,TikTok 點贊超過 50w。

「Daze」影片截圖|圖源:TikTok

僅憑藉一些簡單的演示影片, 「Daze」相關影片的全網瀏覽量已經突破了 5300 萬次,正式釋出前已有超過 20 萬人加入了「Daze」的等待名單,有人由「Daze」的高人氣聯想到當年 Clubhouse 的爆火,也有人表示“「Daze」將對流行平臺構成有力威脅”,聲勢之大幾乎是把所有人的期待拉滿。而在「Daze」正式釋出的本週一,我們也終於等到了它在多國衝榜。

「Daze」收穫了大量外媒報道

點點資料顯示,「Daze」尤其在歐洲市場表現相對搶眼,目前登上了英國、德國、加拿大等 48 個國家的 iOS 社交下載榜 Top10,其在美國市場的最好成績是 iOS 社交下載榜 Top11,在應用下載總榜的成績為 Top155。即使成功“攪動”多國社交榜單,但是還是得說,「Daze」在總榜上基本沒有存在感,和此前造勢的情況太不相稱。而對熟人社交 App 來說,即便半年停留在總榜前部,依然有可能不能“善終”,遑論在上線初期未能一鼓作氣衝榜登頂、打出聲量,未來大機率更難有所突破。

社交,尤其是通訊應用賽道已久久沒有新產品跑出,上一波創業熱潮還是出現在疫情前後,白鯨先後介紹過“直播式”聊天App 「Honk」、與「Daze」高度類似的「Muze」(兩款產品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以下還會提及)、以及其實也能算作熟人社交的「BeReal」……曾經它們都是手握融資的明星產品,但均已走向關停或出售的結局,到了如今的「Daze」,即便 Z 世代熱捧,要想跑出似乎依舊困難。

時隔8年捲土重來,

「Daze」來自老產品翻新?

「Daze」釋出當天,其創始人 Willem Simons 發推感慨,自己兜兜轉轉 8 年,終於釋出了“最好玩、最有趣、最有表現力”的通訊 App 「Daze」。而 Simons 特意提及 8 年這個時間點的原因在於,當時他和另外兩個好友同時決定輟學去開發一款叫做「Muze」的通訊 App,而「Muze」和「Daze」高度相似。

無論「Daze」和「Muze」都可以理解成一塊無限延展的畫布,雙方可以自行在其中鍵入文字、插入圖片/塗鴉/貼圖等,所有元素均可以在“元素”上自由移動,並且編輯過程實時可見,這讓使用者在移動元素時對方會看到類似動畫的效果。這是一種基於“共同創作”的互動邏輯,和主流的追求效率溝通的通訊 App 很不一樣,也更有趣。

高度相似的「Muze」(上)和「Daze」(下)

這一互動形式的靈感起源於「Muze」的三位創始人的親身經歷,當時其中一個人因為沒有蘋果電腦,只好麻煩餘下兩個好朋友從 iMessage 切換到 Facebook Messenger 上聊天 。這個過程中他們開始思考一個沒有限制、足夠理想的通訊平臺的模樣。「Muze」的名字源於“繆斯”,也代表了他們想要人們表達、溝通更有創意性的初衷。Crunchbase 資訊顯示,「Muze」前前後後拿了 3 輪融資,融資總額為 670 萬美元,不過「Muze」最終在 2022 年前後關張。

「Muze」的核心團隊成員,

包含3位創始人和後續加入的CEO (Simons右二)

在公開網際網路上,我們找不到任何核心團隊成員有關「Muze」關停原因的表態,但是同期退場的創新社交App多受使用者留存、變現等問題的困擾,「Muze」大機率未能倖免。此後,三位創始人均離開了社交賽道,直到一款名為「Wand」的 AI 繪圖產品讓他們重新相聚。

「Wand」是一款能將草圖迅速變為精細圖片的 AI 創意工具,由「Muze」創始人之一的 Grant Davis 在 2021 年建立,後續 Simons 和另一位創始人在 2023 年先後加入了「Wand」。對於初創公司而言,工具大概是比社交更容易跑通商業化的賽道,但 Simons 其實一直沒有放棄做一款融合創意性的通訊產品,不知道是否是是從「Wand」中獲得靈感,這一次Simons獨自創業,他用「Daze」講的故事是在通訊 App 中加入 AI。

加入AI,就能拯救一款關停的產品嗎?

在《紐約郵報》和《TechCrunch》的報道中,都有提及「Daze」計劃在產品中加入 AI 功能以支援其創意工具,不過在當前版本的「Daze」相關功能並沒有上線。但是這一有關產品功能的許諾大機率已經讓「Daze」受益,上線之前「Daze」已經宣佈從 a16z,Kindred Ventures,Alpaca Ventures 等投資者處獲得 570 萬美元的融資,線上上社交投融資趨於冷寂的今天,AI 的加入還是讓「Daze」變得更有想象空間。

彼時在有關「Muze」的分析文章中(詳情可見《還沒上線就獲得兩筆融資的通訊App 能把聊天這件事兒帶往一個新的階段嗎?》)我們曾提及「Muze」互動設計上的兩大硬傷,一是強調創意性、期待使用者創作的“反人性”;二是 1v1 聊天的私域場景本身抑制了使用者的創作動力,倒是群組可能是更適合的互動場景。

對於問題一,AI 加入的確是個可能的解。如果 AI 能輔助生成一些創意參考,讓創作的過程變得“更無腦”,大機率留存會好很多,但新的問題在於,如何打平 AI 加入帶來的新一塊成本、以及互動的有趣性到底是不是 1v1 通訊的根本需求,還是隻是“雕花”。

對於問題二,很巧合地是,之前對於“切入群組”的破題思路,Simons 已經進行過嘗試。「Daze」之前,做了一款同名的社交日曆產品,同樣是無限畫布、可多方共同編輯的互動設計思路,Simons 鼓勵使用者使用這款產品來組織活動,以及在活動結束後用拼貼來記錄回憶,但這款社交日曆產品最終也沒有活過 1 年。從結果倒推其實能看到“前「Daze」”的諸多奇怪之處,比如相較通用型日曆,「Daze」的應用場景太單一不夠實用;而如果把它當成一個記錄日常生活的社交產品,與 Instagram、TikTok 等產品的定位又太過重合。此次嘗試的失利,也讓 Simons 最終決定重做「Muze」。

此前Simons打造的社交日曆應用,同樣名為「Daze」

Simons 在 X 上表示,在趣味功能之外,團隊花了很多時間來確保「Daze」支援跨平臺通訊、視訊通話、正在輸入指示等通訊 App 的基礎功能。後面這些不夠有趣卻重要實用的功能,可能也是讓使用者最終留在「Daze」上的關鍵,此前一位訊息人士向 TechCrunch 表示,「Daze」的 60 天留存率超過了50%。只是,不知道這樣的人群到底有多少,是否又能撐起一個通訊 App。

寫在最後

距離「Muze」創業過去 8 年之後,Simons 會選擇再做一款「Daze」的原因,大機率是在於他本人對這類“自由式溝通/表達”互動方式的深度認同,在其本人的 Instagram 上,他就習慣於用各種拼貼來呈現自己,生動呈現了作品是創作者觀念的外化。

Willem Simons的Instagram

重新出發的 Simons,在「Daze」的發展規劃中加入了新技術的嘗試以及更多實用屬性的思考,體現出一位連續創業者愈發老道成熟的一面。營銷增長上,「Daze」團隊也更遊刃有餘得多,其未上線就分別在 TikTok 和 Instagram 上分別斬獲 10w 和 4w 粉絲,雖然流量未能助推「Daze」直接在榜單衝頂,但其呈現的對青年文化趨勢的把握和思考利用,或許真的有機會讓「Daze」比「Muze」走得更遠。但是,很可能不足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