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1 01:37:13 6
大夥兒有沒有發現,10月份這波新機彷彿達成了共識。
不管是標準版,還是Pro版,幾乎都開始主打「長焦升級」。
像昨晚釋出的小米15系列,Pro版本直接用上了前代Ultra定位才有的5000萬畫素、5倍光變IMX858潛望式長焦。
再往前一點的vivo X200系列,Pro版本更是用上了前代Ultra定位才有的2億畫素、3.7倍光變HP9潛望式長焦。
至於OPPO Find X8 Pro,則配備了一顆3倍光變潛望長焦和一顆6倍光變潛望長焦,幫助消費者越級享受到了雙潛望長焦的快樂。
(圖源:vivo)
至於那些主打纖薄小巧機身的機型?
你別說,這次小米15、OPPO Find X8,也都配備了完全可用的直立長焦,而vivo X200 Pro mini更是用上了一顆的5000萬畫素、3倍光變LYT600潛望式長焦。
有趣的是,即便如此,這些旗艦新機在長焦上似乎也沒有更多的優勢。
回顧2024年,真我的劍走偏鋒,讓OV64B大底潛望一度下沉到了2000元價位段;曾經號稱最大底的潛望長焦——IMX890,現在也是隨隨便便就能下放給主打價效比的子品牌用。
當以往摳摳搜搜的潛望長焦,今年甚至都能下放到標準版,乃至下放到中端機上面,你就知道國內這手機市場到底有多捲了。
(圖源:真我)
誒,這時可能有的靚仔要疑惑了。
在這種情況下,旗艦新品又會怎麼去強調自己的優勢呢?
別問,問就是有「AI」。
沒錯,不僅是影像超大杯,可以說今年年底的這一批旗艦手機,都會基於AI大模型做超分演算法,來補強高倍率拍照下的解析力。
處於風口浪尖的我們,或許正在見證著AI影像時代的到來。
AI徹底釋放了長焦的潛力
在我印象裡,最早說把AI大模型融入影像的——
應該是小米吧。
今年年初,在小米14 Ultra釋出會上,盧偉冰用了幾乎一半的時間來強調了這款超大杯旗艦機的影像能力,具備全焦段徠卡光學大光圈四攝,以及全球首個「AI大模型計算攝影平臺」AISP。
(圖源:小米)
按照盧偉冰當時的說法,AISP不僅能透過演算法最佳化,讓畫面在明暗、景深、色彩等多個方面更具有審美的層次感;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在30倍或更高的光學變焦場景下,直接利用AIGC技術重繪影象,讓遠處的物體瞬間從毛邊畫素變得清晰。
這,便是所謂的AI長焦。
具體原理其實挺好理解的,我想生成式人工智慧大家應該有所耳聞吧,這是一種透過分析大量的數字化材料產生新穎的文字、影象、音樂和軟體,然後跟進關鍵詞/提示資訊生成全新內容的能力。
透過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應用,在原本相對模糊的長焦相片基礎上,讓AI來補充影象裡面缺失的細節部分而不改變照片整體感覺,就可以使得照片在維持真實性的基礎上更加清晰、自然,理論上使用者也能夠更好地欣賞到被放大的細節。
具體效果嘛……
就這麼說吧,我手上的小米14,本身只有一顆3倍光學變焦鏡頭。
隨便從高處拍攝一張園區裡的照片,可以看到遠處的紅旗以及更遠處的園區名字基本上都看不清楚了。
(圖源:雷科技)
然後這是不換手機,直接拉到30倍,自動啟動大模型長焦演算法後的效果。
(圖源:雷科技)
由於原本機身內的長焦鏡頭素質不高,因此很難給大模型提供清晰的影像,即便如此我們依然能看到大模型修復後的葉片、窗戶和紅旗細節,以及更遠處的園區名字也是一覽無餘。
雖說塗抹感略重,但是對比以前一眼模糊的效果還是強上太多了。
或許正因如此,後面各家廠商也是紛紛跟進。在X100S、X200系列上,vivo透過AI大模型對超過十億的物體資料學習,再結合AI多幀高畫素演算法,實現了遠景畫面的高畫質拍攝;OPPO Find X8系列更是直接宣傳搭載了AI千里長焦,在20倍-120倍變焦時會利用新的AI計算方式,大幅提升基礎解析力和細節表現。
透過AI對影像的升級,手機拍攝的照片確實變得更加清晰了。
手機影像提升是“螺絲殼裡做道場”
作為旗艦手機的核心賣點之一,影像硬體配置一直都是各家廠商競爭的焦點,這點我想應該沒有多少讀者會反對吧。
而在過去十餘年間,手機影像硬體配置的內卷基本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卷感測器,不斷追求更大尺寸的主攝像頭感測器,直至一英寸大小的感測器成為高階影像手機的標準配置。
第二部分是卷鏡頭數量,從傳統基礎的後置單攝,再到極限追求場景適配的多攝組合,直到近年才定下「主攝-長焦-超廣角」的基本組合。
第三部分是卷鏡頭焦距,定下基本組合後,廠商自然就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擴充套件鏡頭的焦段範圍上,從超廣角到長焦,進而實現5倍乃至更多倍的潛望長焦拍攝,同時加入2X和3X等中焦段鏡頭,以實現光學焦段接力。
(圖源:OPPO)
當然,我不難理解廠商們為何孜孜不倦地追求影像硬體配置:
硬體配置是拍出一張好照片的基礎,只有更強的硬體才會擁有更好的畫質、更高的進光量以及更豐富的細節。
問題在於手機這個載體的物理形態。
使用者對手機便攜性、手感、顏值的需求日益苛刻,與此同時,廠商又需要想方設法在有限的空間塞入更大的電池,以及更多的元器件以實現更豐富的功能(如衛星通訊),使用者不斷吐槽的“堆料”其實是難度極高的技術活兒,堪稱“螺絲殼裡做道場”。
這也讓手機影像的提升變得難上加難。
受限於機身內部空間,手機的長焦鏡頭,註定不能無腦堆堆樂,因為相機模組的厚度是有一個不影響握持手感的「上限」在哪裡的。
vivo X200 Ultra上那顆蔡司2億APO長焦,基本就是手機所能容納的上限了。
但是長焦天生又有著望遠,以及壓縮空間構圖的需求,3.7倍光學變焦顯然不足以滿足攝影愛好者的需求。
所以咱們能看到,時間來到2024年,各家廠商都給長焦上了一套全新的AI長焦演算法,它讓手機不必過於卷硬體,而是更大程度地釋放既有硬體威力。
和AI打配合,無疑是當下,乃至未來手機計算攝影的主流方向。
做好AI長焦的關鍵在於降低AI感
上面呢,咱們也說了不少AI長焦的優勢了。
到這個點,我想細心的小朋友們也該發現了,“難不成這所謂的AI長焦,它就沒有一丁點缺點嗎?”
哈哈,那肯定不是的。
咱們小白自然是不咋講究,但至少在小綠書上面,就有很多資深攝影佬,旗幟鮮明地站出來反對廠商們這麼幹——
“AI算出來的細節,它都不真實了,還算攝影嗎?”
嗯……這麼說,倒好像也沒錯。
看過咱們雷科技vivo X200系列評測的讀者應該都知道,這AI長焦演算法的優缺點其實都挺明顯的。
在長焦倍數太大的時候,演算法能給原本畫質下降嚴重的圖片,補上清晰的紋理線條和降噪。
看上去倒是討喜,但是從下方的圖可以明顯看到,當小雷將倍數拉到20倍時,燈塔上的紋理全部是由AI進行後期處理重構的,確實有一種說不出的怪異感。
(圖源:雷科技)
此外,就像AI繪畫弄不好文字和手部細節那樣。
現在的AI長焦,對於遠處人臉細節的處理,還有各種拍攝字型的場景,都很容易抽風,在高倍率變焦下,本該橫平豎直的字型,經過超分演算法的處理後,甚至會變得扭扭捏捏、難以分辨。
更有甚者,直接顯示口口口口。
(圖源:雷科技)
只能說鏡頭裡拍不出來的細節,指望AI腦補確實不太現實。
不過我相信隨著大模型的進步和手機ISP算力的提升,AI演算法會越來越成熟,這也是內部空間捉襟見肘的手機應該去發展的方向。
隨著經驗積累,手機對於演算法是否介入也會變得更加敏感,應該能夠儘可能地減少使用者感到恐怖谷效應的情況。
至於那些牴觸AI長焦的聲音嘛……
我只能說隨著大模型的發展,以後手機會用到AI的功能只會有多無少,建議還是跟上這股時代的潮流吧。
2024-11-02 1 人在看
2024-11-02 2 人在看
2024-11-02 1 人在看
2024-11-01 1 人在看
2024-11-01 2 人在看
2024-11-01 1 人在看
2024-11-01 1 人在看
2024-10-31 2 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