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9 14:08:06 9
沒想到,周星馳也開始了“賣版權”之路:
繼《金豬玉葉》之後。
“9527劇場”最新一部《大話大話西遊》即將播出,星爺繼續為短劇保駕護航。
而與此同時。
一個名為《喜劇之王單口季》的脫口秀節目又正在熱播,他去做了所謂的“發起人”。
看起來,星輝的財務狀況確實堪憂。
不過。
在這其中,Sir最喜聞樂見的卻是這一件事:
8月31日,《食神》上映。
你沒看錯,這個“上映”的意思是,時隔28年,這部周星馳的代表作,在連藍光碟都沒出的情況下,首次在內地上映了。
你問Sir怎麼看?
當然是無腦衝啊,這還能有第二種答案嗎?
只是在此之前。
Sir還是沒忍住開啟電腦,打算提前重溫一遍這部佳作。
可沒想到的是。
再看這部電影,卻“費”了Sir好長的時間,以至於光是開頭那場5分鐘的“香港至尊名廚大賽”,就看了足足半個小時。
為什麼?
因為時隔28年再看,Sir恍然覺得,這場戲彷彿就是個寓言。
告訴我們的,是周星馳當年的擔憂,與未來的挫折。
怎麼說?
不妨,我們先從那幾道被打了0分的菜說起。
01
比賽裡,第一道被食神打零分的菜,名叫:
皇帝炒飯。
顧名思義,這就是一道炒飯,現實中,這道菜被賭王何鴻燊用5000元港幣買過一份,而電影中,扮演“炒飯王”的戴龍,其實本就是香港四大名廚之一。
但史提芬·周給零分的理由是什麼?
口感。
最主要的原因,則是戴龍沒有用隔夜飯來炒。
要用隔夜飯炒啊,炒王
什麼是隔夜飯?
說白了,其實就是剩飯,是上一頓吃剩下來,大機率被倒進垃圾桶的殘留食物。
可在炒飯這件事上。
反而,這種註定被丟棄的剩飯,變成了不可或缺。
想到了什麼?
Sir的第一反應是當下很多人說他“炒冷飯”的事,就拿《大話大話西遊》來說,珠玉在前,誰會願意去看一個新編的故事呢?
可再一想。
或許星爺的本意,還在於:
“剩飯”演員。
或許你也發現了,在周星馳的電影裡總會出現許多奇奇怪怪的演員,他們在其他人的作品裡往往連跑龍套的資格也沒有,但卻能在星爺的戲裡大放光彩。
為什麼?
因為周星馳堅持,“就算是一張廁紙,一條底褲,也有它本身的用處。”
話糙理不糙。
舉個例子。
還記得電影裡,穿白背心的那個演員麼:
徐志雄。
其實是去片場找朋友谷德昭敘舊,被周星馳一眼相中,拉進劇組跑龍套。
而徐志雄的第一場戲就拍打“食神”,他被安排要將杯子敲在周星馳的頭上。
在這場戲過後,有一個工作人員過來跟他說:“其實你演的這一幕很多人想演的。”
一張白紙的演技,卻參與瞭如此重要的場景。
在這群“鮑參翅肚” 的演員裡,那碗“剩飯”卻在周星馳眼裡“一視同仁”。
像是這個鏡頭。
雖是臨時加戲,但重拍了許多次。
周星馳想將這個小個子男人“扮豬吃老虎”的狀態用到盡,還跟他說:你就當對面的人,是你的殺父仇人。
才終於有了這樣經典的場景。
“剩飯”並非不被重視。
周星馳設計《食神》海報時,用的是他們開的第一家瀨尿牛丸店門口的劇照。
所有人,都是有名有姓。
除了乾乾淨淨的徐志雄。
美術問周星馳,這個人是誰?星爺也答不上來。
《食神》張海報就有周生站在中間
我們幾個人站在旁邊
全部都知道是叫得出名字的
唯一剩我一個就沒有名的(沒人認識)
就他叫那個做美術的同事製作出來的
旁邊莫文蔚在這裡 基哥在這裡
然後輪到我
他當然不記得我的名字
負責美術那個更加不認識我
是否要把他去了?
星爺說:你執(踢)走我都不要執走他啊。
他明白,每一個演員,每一份材料,都有大用。
這就是他製作“美食”的手段。
用到盡,用到恰到好處,便能成就一道好菜。
02
下面再聊第二道被食神打零分的菜:
錦繡多味魚。
都是好料,由蘇眉頭、星斑背、三刀腩、𩶘魚身、奀哥尾拼接而成,五種魚每種有兩種做法,算起一共有十種味道,極其豐富。
可結果呢?
拼出來了一具,像是被輻射的魚。
雖然是好東西,但,被生硬地切割下來,縫合在一起時。
卻並不能產生“好看”的效果。
說的是什麼?
其實是在大眾審美層面上,並不是一個好東西加上另一個好東西,就一定能變成更好的東西,有時反而適得其反。
很多年後Sir再看這場戲。
其實很難不去想到當年的香港電影,要知道在當年,賣座元素疊加是港片的一種流行做法:
明星有明星的疊加,能賣錢的明星總是多多益善,至於質量,他們是不管的。
型別有型別的疊加。
導演全然通吃,槍戰戲,拍;喜劇片,拍;三級片,也能拍,而且還能把這三樣都加在一部電影裡。
△ 爾冬升《色情男女》
結果呢?
大部分的港片,最後出來的效果都慘不忍睹,“看見就想吐”。
這道菜彷彿是周星馳的預言:
從此之後,他不再搞那些賣座元素拼貼的做法,而是踏踏實實,研究真正的喜劇技巧。
所謂喜頭悲尾。
在《周星馳映畫》一書裡,作者提到了一個現象,《食神》前,周星馳的電影裡大多是“小人得志”的角色——像是《整蠱專家》《九品芝麻官》《唐伯虎點秋香》。
但,在《食神》之後,開場就是“小人得志”,最後,卻逐漸落魄,在“失志”後,才開始珍惜曾經得到過的東西。
從《武狀元蘇乞兒》到《食神》,周星馳逐漸將喜劇拍成了“笑中有淚”的故事。
這種反思在之後的電影《喜劇之王》,得到更深層的發展。
結果呢?
一個對比:
《食神》之後的許多年,當年和周星馳一起創作的王晶、劉鎮偉、李力持仍在創作的第一線,可境遇則是天差地別。
周星馳創作了《功夫》。
並靠著《西遊降魔篇》《美人魚》一次又一次地創造票房紀錄。
即便如今很久沒有新作問世,可一舉一動,還是牽動著不少人的目光。
而王晶們雖然還在賣錢。
但很快,觀眾們一次次地被這樣“拼貼”暴擊之後,也逐漸不買賬了。
沒戲拍的沒戲拍。
混網大的混網大。
這些追逐著電影市場的大爆款,順著觀眾的G點,想看什麼,就給他們拍什麼的做法,最終只淪落為一個結局:
多餘。
03
再說說第三道被打零分的菜,比較微妙的:
金縷佛衣。
這是一道素菜,漂亮,精緻,極顯大廚的刀工精湛。
但,雕工時間太長,豆腐也都臭了。
emm……
聯想起這位大廚名叫陳東,似乎有意無意指向“澤東電影”,Sir有理由相信有意無意地在指涉墨鏡同學。
所以雖然最後讓讓大廚伸出中指接受媒體拍照,表達一種態度。
可終究,還是對這樣的做法不認同。
但是。
當我們今天再來看這個片段,卻意外地,會聯想到另一件事:
《美人魚2》的遲遲不能上映。
作為爆款電影的續集,影片於2018年3月開機,6月殺青,可6年後,依舊沒有上映的計劃。
為什麼?
2020年的訊息是周星馳對內容不滿,多次修改多次補拍。
2022年的訊息則是周星馳對特效不滿,以至於去年年底,仍在後期製作。
但不管怎樣。
他似乎也走上了一條越來越精雕細琢,卻也越來越讓觀眾失去興趣的道路。
Sir當然能理解周星馳的選擇。
畢竟當年的《新喜劇之王》啟用了新人鄂靖文作為主演,可最終口碑票房都不如人意,他難免會對下一部的《美人魚2》持更大的要求,抱有更大的期望。
只是啊。
在“港片”已經越來越不受待見的今天。
Sir也替他捏把汗。
04
好,最後一道菜終於上場了:
乾坤燒鵝。
內裡暗藏禾花雀,溫度、味道,恰到好處。
可,還是被打了0分,因為太醜了。
注意這幾句話:
是禾花雀太醜?
廚師說,我的禾花雀百裡挑一,無論身材、樣貌都是第一。
而史提芬·周給出的回答是:
不。
你太醜。
身為一個廚師,應該考慮到食客最細微的心理
就像三級片裡的女星,都要隆胸來取悅觀眾
史提芬·周的解釋是,菜好不好是一方面,廚師留給大眾的印象也同樣重要,就像一部電影,很多人評價其好不好看不僅在於影片本身,還在於導演的形象:
一個有著負面形象的導演,勢必會給作品減分。
有意思的是。
影片裡的史提芬·周,與圈內人印象中的周星馳,都是一樣的“暴君”形象。
杜琪峰認為周星馳太獨斷;
在《功夫》裡擔任武術指導的洪金寶,也被周星馳惹生氣。
他有自己的解釋。
比如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把事情做到極致,這是一種“獨斷”,也可以是一種“專注”。
可大多數時間,也只能放任這樣的說法滿天飛。
他不在乎嗎?
也在乎。
就像在一次周星馳接受採訪時,記者問到,“你這一頭花白頭髮亮相,好像是你在《食神》造型,是不是覺得這樣更帥一點?”
周星馳回答說是真的白了。
然後想想,“不過請你不要告訴別人”。
他的意思是他的壓力很大。
無論是對於電影,還是對於自己呈現出來的外在形象,他始終在堅持著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想法,儘管,這樣的堅持,讓他無法有一刻的放鬆。
他不想把這樣的焦慮帶給喜歡他的人。
所以你看他接下來的計劃。
不管是如今沸沸揚揚的《女足》,還是其他,總讓人覺得,這些偉大計劃也許會變換著各種題材,一直持續下去。
周星馳老了。
不過,他還不打算退休。
05
本來,這篇文章說到這裡也就該結束了。
說好了聊開場的四道0分菜,多出來一份,都算是狗尾續貂。
可Sir偏想狗尾續貂一回。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Sir一直在想一件事,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對《食神》的定檔感到驚喜,只是因為時隔28年,第一次上映嗎?
或許,原因在當下。
還記得影片裡,最後史提芬·周獲勝的那道菜是什麼嗎?
不是什麼名菜,而是:
黯然銷魂飯。
所謂黯然銷魂飯實際上也不過是一碗叉燒飯,再加一個蛋,如今已是所有港式茶餐廳的標配,它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技巧。
但偏偏,最顯功夫。
在電影裡。
它需要將“叉燒”的肉汁封在纖維裡面,將裡面的筋絡用內功震斷,併火雲掌煎成糖心荷包蛋,再配以洋蔥及青菜。
但最重要的,是發自內心的感情。
而是不是在表面上的用心,並把自己的姿態展示給大眾看,以求獲得那些言不由衷的讚賞。
這看起來,是不是同時又是當下電影市場的寫照?
沒錯。
這兩年我們的電影口味越來越重,製作越來越精美,大的電影煽動情緒,小的電影劍走偏鋒。
以至於端上來的都是各種的麻辣燙、佛跳牆。
辛辣。
沉重。
但再看《食神》呢?
在那個年代,它沒有那麼多技巧,沒有那麼多花招,只本本分分地講述一個“暴君”自我反思的故事。
它告訴我們只要用心,只要付出真情實感。
人人都可以成功。
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根本就沒有食神
人人都是食神
而這,何嘗又不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都說電影在進步。
可如果這進步只是越來越多的元素疊加,越來越精緻的製作手藝,而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創作,那麼我們吃到的,又怎麼不算是另一種的錦繡多味魚或者金縷佛衣呢?
有時候啊,作為觀眾,我們可能只想吃一碗真情實意的叉燒飯而已。
可這樣的要求。
在當下,也已變成了奢侈。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
2024-08-31 0 人在看
2024-08-30 3 人在看
2024-08-30 2 人在看
2024-08-29 1 人在看
2024-08-29 25 人在看
2024-08-29 1 人在看
2024-08-29 3 人在看
2024-08-29 5 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