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兩年,這頂流還是翻車了

2024-08-29 14:07:06 8

董宇輝,又翻車了。

直播間與《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對談引發爭議,多次衝上熱搜。

被嘲「做作」「爹」「油膩」。



後續李娟髮長文澄清,替董宇輝說話。

「我對董宇輝毫無牴觸。雖然短暫接觸,但能夠認同他的相當一部分。他富於感染力和親和力,總是照顧別人,印象美好的一個年輕人。」

卻被理解為「錢難掙屎難吃」。



其實,最近一段時間,董宇輝不止這一次翻車。

對話《解密》劇組時,被報道:

「董宇輝直播間搶風頭!侃侃而談20分鐘,陳思誠的不耐煩都寫在臉上了。」

還有,巴黎奧運會被偶遇後,遭吐槽「耍大牌」。

早些時候與交響樂團跨界合作的朗誦表演,也被翻出來大加嘲諷。


昔日直播帶貨界頂流,怎麼一夜之間成了眾矢之的?

今天不妨一起聊一聊。


這次在直播間,是和作家李娟對談。

董宇輝被指責:不真誠、做作、膚淺、爹……

很多人認為,李娟的反應已經說明了一切。

因為在對談過程中,她7次詢問何時結束,還 形容董宇輝的讚美是「一坨巨大的讚美」。



最後還總結為「好奇怪的一次訪談。」


那麼,這真的是一次失敗、尷尬的對談嗎?

魚叔回看了直播全程,覺得並不盡然。

不同頻確是事實。

兩人的風格完全迥異。

董宇輝是一貫的帶貨主播作派,觀點清晰,表達賣力。

李娟明顯不善言辭,說話總顯得猶豫、糾結,不時卡殼、停頓。

對談內容常常是牛頭不對馬嘴。‍‍‍

剛開場時,李娟回憶,她最早對寫作的興趣是基於小小的虛榮心。

她說,小學時因為展現出一點寫作天賦就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關注,這給了她繼續寫下去的動力,之後又慢慢在創作中覓得自己的安身之所。


聽到這個故事後,董宇輝立馬錶示理解,說自己有個相似的例子。

他講自己從小被嘲笑頭大,直到有一個軍官老人誇他「頭大是寶」,他立馬得到了安慰。

這,和李娟所講的相關性在哪裡呢?‍‍‍‍‍‍‍‍‍‍‍‍‍‍‍‍‍‍‍‍‍


不過,這主要還是採訪能力的問題,而非態度問題。

要說現場有多不和諧,董宇輝有多麼做作傲慢,這絕不是事實。

其實恰恰相反,魚叔反而感覺,兩人都異常真誠。

剛開播時,兩人都坦然地提起,李娟之前以各種「牽強的理由」推掉了直播邀約。

董宇輝一方面是在提前給觀眾說明,替李娟解釋她不太適應直播。

另一方面也是在安撫李娟的壓力,之後還分享自己剛入行時的忐忑,以表示對李娟的理解。



後來李娟多次提問,什麼時候結束。

並非是對董宇輝的不滿,更像是對這一形式的不解,對自己的懷疑。

她習慣了寫作時字斟句酌、一遍遍打磨、提煉她的所見所感。

常常覺得,脫口而出的話不一定是準確的。

所以說話時,經常剛說完上一句,又立馬回過頭辯駁、否定自己。

就像她說的,常常是寫作在引導她的思考。

直播間的對談,像是將還沒有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展現出來。‍‍‍‍‍‍‍‍‍‍‍‍‍‍

她說,她不確定佔用這麼多時間,說這麼多私密的想法有沒有價值,是否是在浪費別人的時間。


很多時候,能看出董宇輝在盡力配合李娟。

在李娟突然陷入沉默,歉意地表示自己「詞窮」時。

董宇輝會立馬替她解釋,說她只是在認真思考。


很多網友指責董宇輝總是反駁李娟,自說自話。

但在我看來,很多時候董宇輝的反駁,反而是意在捧李娟。

比如,李娟分享自己的獨居生活時,說獨居是「很不健康的」。


董宇輝立馬下意識反駁,獨居怎麼會是不健康的呢。

隨即丟擲一個金句,說「低質量的陪伴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他反駁的不單是一個觀點,更是李娟對自己的否定。

這場直播中,類似情況很多。


其實,董宇輝的觀點 大多都是時下流行的觀念。

也很能代表當下大多數普通人的想法。

但他們在交談時的錯位感也正在於,李娟作為一個作家,她對社會和人性的觀察和體認並不源於已經成形的社會價值觀念,而是更為細膩、更具包容性的思考和想象。‍‍‍‍‍‍

李娟說,即使是一段不健康的關係,也能在某種程度上讓人獲得滋養。

她的言下之意是,雖然獨處自由、舒適,但她認為人是需要和外界保持連線和互動的。


她後來又反過來批判自己的說法。

也並不是觀念發生了改變,而是她覺得自己的表達不夠明晰和準確。

李娟糾結的,一直只是文字表達上的精確度。

她說過,她雖不認同獨居,但完全接納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是她目前最合適的選擇,雖然因此失去了很多但也獲得了她想要的。

董宇輝卻理解為:她反對獨居就是不接納自己,對文字的過度苛求是對自己太過苛刻 。


所以他反覆讚美李娟,說服她接納自己,還給李娟看直播間網友的好評。

最後給出「一大坨讚美」,將她的糾結總結為「善良」。

「很多人喜歡你的欲言又止,喜歡你的糾結,喜歡你的猶豫,喜歡你過度思慮的自我否定,所有看似充滿了矛盾和缺點的東西,其實背後只有一個人性的光——善良。」


的確,董宇輝這段話基於對李娟的誤讀,簡化了她身上的複雜性。

但很多人由此評價董宇輝賣弄才華、油膩做作,讓一旁的李娟尷尬。

魚叔並不能認同。

回看直播全程後,我覺得這一幕依然是動人的。

我相信董宇輝的稱讚是發自內心的。

他說出這段話時,李娟也一直帶著柔和的微笑,先抬頭眨眨眼睛,再轉頭看著董宇輝認真地說「謝謝」。

就像她後續宣告中說,她完全是下意識感謝對方的讚美,「一坨」是四川方言裡常用的量詞。‍‍‍‍‍‍‍‍‍‍‍‍‍‍‍‍‍‍‍

董宇輝第一時間就對這個量詞感到不解,但李娟甚至沒意識到有什麼問題,也就沒有解釋,當然故意諷刺之說也就無從談起了。‍‍‍‍‍


李娟在宣告中的解釋,其實在直播間已經說過了。

她覺得這次訪談和以往不同,不是提前背下問題回答,連貫、和諧地走完流程。

而是像朋友一樣,想到哪說到哪,難免磕磕絆絆,糾結矛盾。

她反而說,因為交談過於放鬆,很多表達近乎宣洩、太過私密,她很擔心引來一些誤解,才會說訪談「奇怪」。


其他對董宇輝的批評,也都有些欲加之罪。

比如很多人指責他一把年紀,卻喊李娟「娟姨」太油膩。

殊不知這是李娟自己的習慣,她自稱娟姨,也喜歡書迷這樣叫她。


李娟也直接表達了對董宇輝的態度。

直播中,她對董宇輝說:

「無論有什麼樣的聲音在評判你,我還是覺得你做對了。你確實幫助了很多偏遠地方的平凡的沉默的勞動者們,幫助了很多很多的普通人,這是很了不起的事,當然也幫我賣了很多書。」

長文宣告中,她也說:

「我對董宇輝毫無牴觸。雖然短暫接觸,但認同他的相當一部分。他富於感染力親和力,總是照顧別人,印象美好的一個年輕人。」


而從結果看,這場直播也不能說是失敗。

一個半小時的直播,平均觀看人次達30萬,累計售出李娟的《我的阿勒泰》《遙遠的向日葵地》等書超14萬單。



董宇輝之前幾次塌房,其實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人們認為他自我、傲慢,總是侃侃而談,說大段排比句裝文化人,一點都不真誠。

大家有沒有覺得很奇怪。

早年他因為真誠、才華出圈,現在又因為不夠真誠、沒有才華翻車。

這是為什麼?



本質上,還是媒介的異化作用,造成了真人與人設的矛盾。

任何人經過媒介,都會形成某種異化和標籤化,即使這並非他的本意。

董宇輝經歷了兩種身份標籤的變化。

一開始,教培行業震盪,新東方老師淪落為直播帶貨主播。

大眾對他的標籤是「落魄文人」「寒門貴子」。

同情他作為寒窗苦讀多年的普通人,卻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無助。


但當他逐漸被推上直播帶貨頂流的位置時,他的標籤又變成了「精明的商人」。

他還是像從前一樣侃侃而談。

人們又覺得他德不配位,鑽營、不真誠。

說白了,人們始終沒有把他當作一個多維度的、會發展變化的人來對待,而是僅僅透過消費符號和標籤,來固化自己的想象。


以前以電影、電視為主的時代,這種差異也存在,也能被接受。

但 如今的直播行業,則是將這種差異更極致化。

這也是直播業本身的矛盾造成的。

直播要求主播無限接近於真人,不是虛構的也不是戲劇演繹的。


但直播間裡的人,與真人又難以完全等同。

主播的真實目的是從觀看者身上賺錢, 卻扮演著為觀眾謀福利的姐妹、朋友、家人。

一旦大眾錯誤地給兩者完全劃上等號,投射不合理的期待,就難免會出現一種擰巴和反差。

魚叔想到一部電影《開羅紫玫瑰》。

女主是一個影迷,每天去電影院看電影,深深迷戀電影中的虛擬角色。

然而,當這個角色走出銀幕,向她示愛後,女主卻最終選擇了拒絕。

就是因為她意識到,真實的世界與電影中的世界終究是不同的。‍‍‍‍‍‍‍‍‍‍‍‍‍‍‍‍‍

這種錯位正是媒介異化作用的具體表現。



觀眾對董宇輝的標籤化想象,說到底還是自己內心期許的一種投射。

大眾期待他作為普通人的代言人,比很多資本家更貼心、善良。

之前爆火的直播片段中, 他賣一瓶洗髮水時,因為覺得太貴,最後決定不賣了。

這一舉動引來無數網友叫好。


但直到他成為頂流,獲得巨大收益,離普通人越來越遠後,很多人才回過頭質疑,賣什麼商品不是提前就定好的嗎?

當觀眾發現一切不過是表演時,原有的認同感便瞬間瓦解。

當你相信他是真的,就會從中得到一種心理認同和精神滿足。

而一旦你不相信了,則輕易地將其視為只為牟利的騙子。

電影《月亮上的男人》中,金凱瑞飾演的喜劇演員就像現在的很多網紅。

會有意模糊真實和虛擬的界限,演出各種突發狀況,博取觀眾一笑。

直到他患了癌症,觀眾也繼續當作又一個玩笑。


不想就此死去的喜劇演員,開始四處尋找治療癌症的秘方。

最後,找到一個神秘的民間大師。

這才發現,對方也不過是利用騙術,讓來訪者獲得心理安慰。

演員和騙子,這兩者之間似乎沒有什麼區別, 都是透過表演激發觀眾的想象,獲取滿足。



實際上,很多網紅都曾因此翻車。

比如李佳琦,他的爆火也是因為被投射了太多「男閨蜜」「打工人」的想象。

後來又因為「背刺打工人」翻車。


還有網紅王媽。

一開始因為共情打工人的短劇火出圈。

結果卻被曝出壓榨員工,同樣人設崩塌。


不同的是,相比其他人,董宇輝的擰巴感更甚。

因為背後有一個更大的矛盾:

商人和文人的衝突。

他一邊在直播間推介書籍,傳播知識。

但一邊又想方設法賣更多書。


他將曖昧、多義、包羅永珍的文學作品簡化成貌似華麗的雞湯,煽動性的口號。

董宇輝和李娟的不同頻也體現在這裡。

李娟的內心世界是無限敞開的,她 詢喚的是一個更為廣闊的認知視域。

但董宇輝本質上既不是書迷也不是採訪者,而是一個銷售者。

他要照顧觀眾的感受,給書貼上吸引人的標籤,給出有效、直接的金句,以推動書籍銷量。‍‍‍‍‍‍



仔細想來,直播間賣書這一形式,本身就很荒誕。

書籍像白菜一樣被成捆叫賣,其思想深度、文字感染力如何在短時間內呈現?

這與早年的知識付費有相似之處。

都是將無形的精神財富,變成明碼標籤、廣泛銷售的商品。

《十三邀》中,許知遠問最早做知識付費的羅振宇:

「你關心它們內在的價值嗎?」

羅振宇坦然表示不關心,他說 他只是一個浪頭打過來時,跑得最快的那個人。



雖然短期看,不能完全否認它們的價值。

董宇輝的確為圖書市場帶來了可觀的銷量。

然而,更不可忽視的是,長遠看,這也可能會對讀者的審美塑造和對知識的深入理解造成潛在的影響。

在直播中購買書籍,更多的是被煽動後的衝動消費行為,而非自發的知識投資。

退潮後人們才會意識到,就像馬東評價高曉松時所說的——

他們只是用自圓其說的表達博取關注,那並非真正的知識、文學。‍‍‍


而且,直播賣書對圖書出版行業會帶來巨大的利益損傷。‍‍‍‍‍‍

之前就有報道,多家出版社抵制618大促。‍‍‍‍‍‍‍‍‍‍‍‍‍‍‍‍‍‍‍‍‍

國內圖書本身利潤空間就有限,若一味加大折扣力度,再加上平臺分成和直播佣金,受害的只有出版社和創作者。‍‍‍‍‍‍‍‍‍‍‍‍‍‍‍‍‍‍‍‍‍


總而言之,董宇輝的「翻車」並非偶然,這不單單是個人問題,而是整個直播行業、消費社會、乃至整個媒介環境中的普遍現象。

直播媒介對他個人形象的簡化和標籤化。

他本人既要滿足觀眾的商業需求,又希望保留自己 作為文人的獨立性。

這都造成了他在公眾面前的「擰巴感」。



或許,從直播間賣書的那一刻開始。

董宇輝的「塌房」就已經註定了。

當然,這也並非什麼壞事。

不去神化任何人,本就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

全文完。

本文標籤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