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元,位元組新機絕了!

2024-10-13 01:39:05 13

耳機是不是最適合生成式 AI 的硬體,這一點小雷還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生成式 AI 已經開始改變耳機行業。幾個月前剛被位元組跳動收購的開放式耳機品牌 Oladance,就是最好的例子。

兩天前,位元組跳動旗下 AI 智慧助手——豆包的官方號在小紅書釋出一張新品預熱海報,預告將在 10 月 10 日上午與 Ola Friend「一起探索 AI 使用新方式」,並且暗示了這是一款豆包出品的智慧硬體。

今天上午 11 點,這款名為「Ola Friend」的智慧體耳機終於釋出了,售價 1199 元,已經在抖音、天貓和京東開啟了預售,並將在 10 月 17 日正式開售。

圖/位元組跳動

正如之前 Ola Friend 和豆包釋出了一段宣傳短片(應該是豆包 AI 參與制作的)中顯示的,Ola Friend 智慧體耳機採用了耳掛式的半入耳設計,同時也保留了 Oladance 的品牌 Logo。

其實很早就有訊息傳出,位元組跳動收購 Oladance 將推出一款主打 AI 的耳機。如今這款耳機終於來了。值得關注的是,這款產品在耳機硬體上應該還是依靠 Oladance 的原開發團隊——或許已經歸屬位元組跳動的硬體中臺,不過整個產品的主導權應該還是在豆包團隊。

換句話說,這款 Ola Friend 智慧體耳機,在產品層面的重點應該是圍繞豆包 AI。

這也不稀奇。今年以來,我們已經看到了大量廠商都在推出 AI 耳機,AI 助手也理所當然成為了廠商主推的賣點。問題在於,這畢竟是豆包出的耳機,也是位元組跳動全資收購 Oladance 後推出的第一款產品。

開放式耳機是「形」,

豆包AI才是「神」

從海報的亮相來看,在耳機的硬體設計上,豆包推出的 Ola Friend 智慧體耳機,依然延續了 Oladance 的開放式耳機思路,採用耳掛式的設計,但同時還加入了半入耳的設計。

圖/位元組跳動

官網提供資訊還指出,Ola Friend 智慧體耳機的單耳重量僅有 6.6g,同時搭載了 5 核音訊晶片,支援專業聲音解析和智慧降噪演算法,

作為耳機,Ola Friend 智慧體耳機的佩戴和聲音體驗是可以預期的。誠然 Oladance 創立於 2019 年,作為耳機品牌還很稚嫩,不過 Oladance 的團隊已經經驗豐富,創始人和核心技術團隊均來自 BOSE,從 2021 年推出第一款耳機之後的幾代產品也有著不錯的口碑。

AI 的部分呢?如果說開放式耳機是這款 Ola Friend 智慧體耳機的「身」,那豆包就是這款 Ola Friend AI 耳機的「心」,對於產品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不可否認,豆包雖然是較晚推出的大模型產品,但在一眾 AI 智慧助手做到了脫穎而出。矽谷知名投資機構 a16z 在 8 月最新一輪的全球 AI 產品 Top 100 榜單中(基於 Similarweb、Sensor Tower 的月活資料),豆包赫然在列,並且同時出現在網頁端前 50 以及移動端前 50 的榜單中,是國內唯一一款在榜的類 ChatGPT 產品。

移動端的榜單,圖/ a16z

也就說,至少在通用型 AI 智慧助手的賽道上,豆包對於使用者吸引力已經甩開了 Kimi、文心一言等一眾國內類 ChatGPT 產品。

不過,AI 耳機顯然不是一道簡單的加法題,不可能只是粗暴地將豆包大模型接入耳機。從宣傳來看,AI 語音助手應該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就像官方文案中強調的「隨時陪伴在你耳邊的 AI 朋友」。官方指出,Ola Friend 智慧體耳機支援英語陪練、旅行導遊抑或是單純的聊天和問答。

儘管官方沒有明確指出,但如果 Ola Friend 智慧體耳機支援豆包的語音聊天模式,小雷一點也不會意外。不過,其他接入生成式 AI 的耳機普遍支援的會議錄音轉寫、AI 摘要總結以及實時翻譯等功能,Ola Friend 智慧體耳機在介紹中並沒有提及,但還不能確認能否透過豆包 App 間接實現。

更多的 AI 功能和體驗,我們或許還要等到產品正式發售或是官方來揭曉。而比較大的一個疑惑在於,豆包怎麼看待「AI 耳機」這種全新物種,是繼續視為一種配件產品?抑或是一種新的可獨立裝置?這會很大程度上影響 Ola Friend 智慧體耳機的最終體驗。

AI 耳機成AI硬體新寵,

各路廠商八仙過海

AI 耳機,在 2024 年毫無疑問成了耳機行業的一門「顯學」,大量廠商都在新品上主打 AI 的體驗。這其中,既有 Cleer、塞那(SANAG)、飛利浦等傳統品牌,也有 WISHEE、iKKO 等新湧現的音訊品牌,還有科大訊飛等跨界而來的大公司。

與此同時,還有許多大廠高管在離職創業時選擇了 AI 耳機的賽道,包括前魅族副總裁李楠創立的怒喵科技,也在今年官宣正在和魅族聯合研發一款 AI 耳機。更不用說,在一定程度與 AI 耳機之間存在替代性的 AI 音訊眼鏡。

編者注:需要強調下,本文所提「AI 耳機」更聚焦在生成式 AI 的功能和體驗,不包含 AI 降噪、AI 調音等。

但都是 AI 耳機,最後的產品功能和體驗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

科大訊飛旗下未來智慧 CTO 王松曾在採訪中表示,「真正的智慧耳機有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它必須是一個可獨立聯網、獨立運算的裝置,即便脫離了手機也能夠使用。」

未來智慧推出的 iFLYBUDS Nano+,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脫離手機使用。戴著 iFLYBUDS Nano+進行通話,使用者不需要在手機上進行額外的操作,只要長按耳機就能開啟閃錄功能(Flash Record)進行錄音,錄音會先直接儲存在耳機快閃記憶體之中。

在此基礎上,iFLYBUDS Nano+還支援錄音轉寫、AI 摘要總結、多語言(11 國語言和 12 種國內方言)的轉寫和翻譯等生成式 AI 功能。

WISHEE AiEar 則是在「脫離手機使用」上更進了一步,不僅給耳機盒加上了一塊智慧手錶大小的顯示屏,在引入基於大模型的 AI 智慧助手—— iVA 的同時,還支援表情反饋,類似此前火過一段時間的桌面機器人。

圖/ WISHEE

從體驗上,使用者可以讓 iVA 答疑解惑,也可以聊天溝通。甚至 WISHEE AiEar 還支援插入 SIM 卡連線行動網路,或是連線 Wi-Fi 網路,不需要連手機就能接電話和使用 AI 功能。功能上,官方宣稱,iVA 不僅擁有獨立的性格、認知和理解能力,還能透過雲端平臺進行學習和升級迭代。

WISHEE AiEar 的概念其實也不是獨一家,另一款 iKKO ActiveBuds 乾脆將整個 Android 塞進了耳機盒,同樣支援完全獨立執行,甚至可以安裝第三方 App,自然也支援 AI 錄音轉錄、實時翻譯等功能。

豆包出品的 Ola Friend 智慧體耳機,又會是哪一種?

Ola Friend 要想成功,

關鍵要靠「豆包」

但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Ola Friend 智慧體耳機的成敗更多還要取決於如何將豆包的能力與開放式耳機的產品形態進行深度結合,並且在各家 AI 耳機的競爭中真正發揮豆包的優勢。

作為位元組跳動過去一年最引人矚目的專案,豆包取得的成功已經毋庸置疑,不管是在模型層面,還是在具體的產品層面。但這些優勢並不能直接轉化為一款耳機的優勢,比如大模型的回應速度對於體驗有著直接影響,尤其是在耳機上基於語音進行互動,影響程度只會更大。

圖/位元組跳動

這方面,豆包在手機、PC 上有著相當不錯的表現,但到了耳機上如何實現,恐怕也需要打磨和最佳化的地方。甚至在耳機端側,初級的計算處理模組的加入,也可能避免對使用體驗造成拖累,並改進最終的體驗。

總而言之,如果在耳機上豆包無法做到相對及時地反饋,豆包的優勢再強大,也只能淪為一個噱頭而無法真正落地。

另外,現有的 AI 耳機在功能上已經有些趨於同質化,基於都是圍繞錄音摘要、翻譯、AI 聊天等,在個性化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也不夠。透過深度整合豆包,Ola Friend AI 耳機能不能進一步擴充套件 AI 耳機的應用場景,也是一個有待觀察的關鍵問題。

需要面對的還有市場教育的問題。

圖/ 位元組跳動

雖然豆包在自然語言處理上有著極高的認知度,但耳機市場是一個典型的消費電子市場,使用者對於「AI 耳機」這個概念的接受度和認知還相對有限。這意味著,Ola Friend 智慧體耳機的推廣更多還要透過真實場景的體驗營銷,向使用者證明這款耳機到底能帶來怎樣的改變。

而歸根結底,Ola Friend 的成敗取決與豆包的深度融合和發揮。豆包大模型的優勢在於智慧互動的無縫性和個性化,而 Ola Friend 智慧體耳機要做到的,就是讓這些優勢在使用者耳中聽得見、用得上。

如果豆包的強大能夠真正融入到耳機中,那麼 Ola Friend 很有希望在 AI 耳機的戰場上獨佔鰲頭;但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那麼再高的技術指標也只能淪為一紙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