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慘電影?耗資1億票房僅400萬,黃曉明狂瘦30斤也救不了

2024-11-23 00:51:18 1

上週五,黃曉明主演的電影《戴假髮的人》上映。

可以想象,他對此躊躇滿志。

早前,他看了劇本後,親自上門找導演的要求合作。

還“自毀形象”,減重26斤,演了這樣一個唯唯諾諾,醜陋自卑,極其失敗的角色。

在他的職業生涯裡,第一次這麼“拼”。



然後呢:

得到的回報是,六天票房400萬,預測總票房500多萬。



輸得一塌糊塗。

拍砸了?

未必。

至少Sir在看完電影后,雖然覺得影片有著很多的問題,導致這樣一個故事看起來特別“沒勁”。

但時隔兩天後再去回味,卻又意外覺得“後勁”特別大。

這其實是個可以細讀文字的電影。

而非一般意義上的,那種商業屬性特別足的快餐片。

過譽了?

於是今天,Sir就來聊幾個特別有意思的細節。

一起剝開電影的隱藏故事。

戴假髮的人



01

名字:歷史的幽靈1.0

故事的主角叫孟中(黃曉明 飾),一個職業律師。

他是個被“歷史的幽靈”折磨了幾十年的人。

很多年前,他“殺過人”:

90年代末。

父親對他參加司法考試寄予厚望,可結果不盡人意,第一次,差1分,第二次,差22分,第三次,差上了80分。

精神壓力越大,離目標也就越遠。



他想過自殺。



可是,作為一個失敗的人,是連自殺的資格都是沒有的,他被父親拽起來一通暴揍,並罵他是廢物。



為了讓自己沒那麼廢,成為“有用的人”,他只能邊開出租邊備考。

有一天,他拉到了一個醉酒的乘客。

開了半天,也不說去哪兒。

於是他忍不住下車翻了翻醉漢的衣兜,居然,是一個身上只有10塊錢的窮鬼。

孟中生氣地將醉漢拖下車。

醉漢卻醒了過來,用一種非正常人的笑聲嘲笑著孟中:

“廢物!”

孟中心裡的痛,被一聲聲嘲笑刺中。

他用力地踹著這個醉漢,最後的一腳,他把醉漢踹下了河......



結果怎樣Sir不劇透。

但這件事,像幽靈一樣縈繞在孟中的周圍,以至決定了他日後所有的行為。

他試圖贖罪:

許多年後,孟中成為了一個成功的律師。

但他不貪錢。

而是一直在行著正義之舉,幫助底層人與資本權力鬥爭,幫助弱勢群體與這個世界抗爭。

影片講述了一起未成年性侵案。

而孟中,就是那個為了讓施暴者落網,而堅持不懈的律師。

另一方面,他又覺得這樣還不夠。

他找到了當年死者的女兒魏嫻(王影璐 飾)。

以“朋友”的名義接近她,幫助她,並時時刻刻地保護她。



可是啊。

忽然有一天,魏嫻被綁架了。

而綁架者說:

他知道孟中曾經殺過人的真相。

過去和現實,在此刻,鬼魅般地縫合在了一起。

所以,這只是個贖罪的故事?

不不不。

兩個細節:

第一個,男主孟中的諧音是什麼?

“夢中”。

事實上,在導演的創作習慣裡,這種“南柯一夢”的元素一直佔據了很醒目的位置。

就像《暴雪將至》裡,那場關於夢境的討論:

好像做了場夢

突然一切都不真實了

我都醒了 你還在做夢



《戴假髮的人》也有一處旁白直白地講述了這個“夢”:

我所經歷的像是一場夢

離奇又荒誕



夢,代表著真假難辨。

第二個,則是死者的身影。

雨夜裡,那個醉漢的形象,是與孟中是互為映象的。

都是黑框眼鏡,都是體型消瘦,同樣的廢物、窮鬼。

甚至於。

這個男人頭上的一頂假髮被孟中在打鬥時摘掉後,他與未來的孟中,外貌特徵上,並無二致。



你甚至都不確定這個人存不存在。

為什麼這麼處理?

兩者聯絡起來,我們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

孟中關於殺人事件的敘述並不可靠。

它更像是一種心魔的具象化,無時無刻不在啃噬著他的良心。

而這“心魔”。

則指向了更大的一群人。

02

假髮:歷史的幽靈2.0

誰是戴假髮的人?

從電影裡看,就是那天夜裡被踢下河的男人。

但。

如果你進一步來看,它指的可能不止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比如孟中。

他的“假髮”不僅是說他謝頂,更是他為了贖罪,而為窮人打官司的行為。



這裡的正義之舉。

不過是他遮羞的“假髮”,遮住的不是他的謝頂,而是他內心的虧欠。

他自始至終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殺人犯。

他的內心一直抬不起頭來。

甚至在導演的採訪中有提到在之前的版本里,他是有一個妻子的,甚至妻子在提出希望能與他有一個孩子時。

他表現出無能為力。

就像《隱秘的角落》裡的張東昇一樣,在生理上,孟中也被“過往”壓得抬不起頭來。



魏嫻也是如此。

她一直戴著一頂粉色的假髮。

為什麼戴?

欺騙。

她的父親在她很年幼的時候就去世了,酗酒,並在河裡被淹死,這場“丟人”的死亡不但讓她從此無依無靠,更讓她羞於提及。

她和別人說,自己的父親是在國外死亡的,死前差點繼承了一筆遺產。

為了生存,她一直偽裝自己真實的身份。

靠著從男人身上騙錢過日子。



他倆的共通點是什麼?

聯絡起死亡事件的發生時間,90年代末,你其實就能很清晰了:

90年代是個野蠻生長的年代,不少人一夜暴富,也有不少人一夜破產,許多暴富者至今支支吾吾,避而不談他們的“第一桶金”,許多破產者也會美化過去,把歷史裝點得漂漂亮亮。

他們會被“歷史的幽靈”嚇得夢中驚醒。

於是現實中,他們只好戴著一頂“遮掩”的假髮,把自己偽裝成一個光鮮亮麗的人。

就像電影中穿插的那個有錢商人對少女性侵的案件。

為什麼要設定這條線?

其實是富商的身份。

我們始終不知道他是誰,也不知道他背後的關係,只知道層層權錢交易,讓他橫行無阻。

他表面上衣冠楚楚。

實則惡貫滿盈。



他們都是從歷史裡走出來的,“戴假髮的人”。

董越在採訪時也說:

“我不知道怎麼該去表達這種感覺。現實真相和歷史真相,我對這個很感興趣,但是我不會以貌似真實的方式去講,我會換一種方式。

所以這是這部電影最不娛樂的地方。因為內在它是講真實的,而娛樂是要遠離真實的。”

所以。

當你理解了這一層歷史背景之後,《戴假髮》裡的故事,一切都說得通了。

這不僅是一個人的心魔。

而是說,過去的那個時代,留給很多人的“心魔”。

03

書籍:歷史的幽靈3.0

但僅僅是指一個時代嗎?

也不是。

《戴假髮的人》的野心比我們想象得還要大,走得還要遠。

它指向的,是更遙遠的過去。

在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孟中的書架上有兩本書。

一本《罪與罰》。

這個不難理解,導演董越也曾直言不諱地說自己是借鑑了《罪與罰》裡的橋段,讓一個流浪漢說出了男主角隱藏在心裡的罪惡。

但《罪與罰》難道是真的在討論一個無惡不作的人,在罪惡面前的反思麼?

不單單是如此。

正如在《罪與罰》裡,有這樣的一段文字,它更是對那時社會問題的反思:

大家都不知道該審判誰,該如何審判,對於什麼是惡,什麼是善,都無法取得一致意見。都不知道該認為什麼人有罪,該為什麼人辯護。他們懷著失去理性的仇恨,互相殘殺。

而另一本呢?《古拉格群島》。

暗指孟家家族史。

怎麼說?

電影裡多次提到了一個詞:

“出身”。



多年以來我一直被某種情緒所糾纏

或許跟出身有關

為什麼會用這麼具有歷史感的詞?

回想起影片對其父輩的介紹就知道了:

孟家是知識分子家庭,孟中的父親原本是一個知識分子,卻,只能淪落成為一個修鞋匠;

而孟中父親的好友,年輕時是“革命小將”,而他的兒子,趙四,在最後也成為暴露(揭發)孟中秘密的人。

所以孟父之所以一直要孟中讀書,不止是“書香門第”的傳承。

更有一層含義。

是渴望追求一個歷史的“平反”:曾經的司法不公,能在他這一代討回公道。

犯了罪的人

一定會受到懲罰嗎



這才是真正的“歷史的幽靈”。

可問題是,導演是真的想去探討那十年的歷史嗎?

不止。

孟中的父親在為兒子慶祝法考上岸的宴席上說過幾句話:

“我也很想念我的父親,我們最後一次見面時,那裡沒有城牆,都是一片沼澤,他死時已經骨瘦嶙峋......(大致)。”

在初剪版裡,這段話比我們現在在電影裡看到的要長許多。

將這些拼圖拼湊起來。

你就會明白這些細節所指的時代,甚至,還可以追溯到那段歷史發生的地址。

它說的,是歷史縫隙裡那些消失了的,無名無姓的小人物。

導演董越說:

有人說它是型別片,也有人說它核心是藝術片,這都不重要,那是我的講述方式。最重要的是展現我對年代更迭所理解的真相。我有非常強烈的慾望和好奇心去接近那個歷史真相。

這也是Sir最為佩服之處。

更是如今內地導演都少有的膽量。

就像《暴雪將至》的開頭。

餘國偉從監獄裡放出來,在派出所裡的一段自我介紹:

餘下的餘,國家的國,偉大的偉。

民警又問了一句。

姓什麼?

多餘的餘。

這也是回答了為什麼董越要一再地拍這樣的題材。

每一個在歷史洪流中無聲無息消失的人,都被大浪淘沙後成為“多餘的人”。

但,董越不願意。

保留對歷史,對時代的追問與反思。

就是不願意成為“多餘”。

只是很可惜。

在這個一切作品都在速食化,所有表達都得站隊的今天,沒有人會對這樣一部看起來“沒勁”的電影多去想那麼幾分鐘。

人們寧願接受它是“爛片”的粗暴評價。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

不但黃曉明的“野心”付諸東流。

連影片本身的存在,都真的變成了“多餘”。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