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2 01:31:57 14
就著近期熱議的影片網站的影片被壓縮的事情,聊聊一些客觀情況,以及主觀上的一些感受。表面上看,是影片被壓縮的技術問題,實際上,背後的衍生課題,沒那麼簡單。
1 影視颶風的影片
事情的起源是 2024 年 10 月 8 日知名 up 主「影視颶風」上傳的一期影片「清晰度不如4年前,影片變糊是你的錯覺嗎?」
影片裡提到的重點包括:
- 今天的 4k 影片壓縮太嚴重了,比過去的 1080p 的影片還要不清晰。這是從檔案大小和位元速率就看得出來的,簡單理解就是:影片的大小,和每秒鐘傳輸的容量。
- 為什麼要壓縮呢?因為影片平臺的頻寬成本實在太高了。影片清晰度是連年提升,成本也是連年提升。「資本家」想賺錢所以只能剋扣使用者的體驗。
- 對於長期以畫面精良、製作優異、肯花錢的影視颶風來說,最不能接受的是兩點:第一,影片已上傳就被壓縮了,根本沒有最高畫質的版本給使用者。很逆天的是,越火的影片壓縮反而越狠,為了省錢,原理可以理解。第二,影片壓縮也就算了,還做了美顏處理,對於畫面來說,就是銳化,銳化會製造清晰的假象,但會丟失細節。
- 這不是 B 站專屬。愛奇藝、騰訊等長影片平臺,甚至包括抖音、快手等短影片平臺,都有這個問題。
內容大致重點如此。在片尾,影視颶風的 Tim 還號召大家集體抗議。
2024.10.9, 也就是第二天,影片就下架了。不下架還好,下架了,傳播力度更大。我就是看到下架的新聞才關注到這些的。
這就是事件本身了,轉述完成,是不是就是一個簡單的「資本家無惡不作、使用者被欺瞞、創作者被欺負」的故事?
可能沒有那麼簡單。不妨挨個話題捋一捋。
2 影片被壓縮了嗎?
我是這兩年家裡用了索尼的 65 寸大電視才意識到影片網站的影片,似乎真的不夠清楚的。甚至一開始也沒啥感覺,愛優騰芒都一樣,只是後來買了 Apple TV ,再看高畫質的電影,才發現 4k 跟 4k 差別真大啊。
我自己以 APP 下載的不同平臺的不同格式的影片大小做對比,大概如下:
可以看出,B 站是最「實誠」的,給的影片格式最大,騰訊和愛奇藝比較接近,優酷最小。
那麼,這部電影未壓縮的版本應該是多大呢?
網上會有流傳高畫質資源的製作組壓制的影片,依據不同的壓縮格式,大小普遍在 6G - 20 G 之間。也就是說 6G 是最低的標準。注意,我沒搜到這部電影 1080p 以上的資源,藍光壓縮的也都是 1080p 的。
影視颶風的調查是,今天的常見 1080p 影片的大小,甚至達不到 4 年前的 720p 的影片大小。而位元速率更是隻有不到 1Mbps,是過去的 1/10。
從影視颶風的調查,和實際影音愛好者的體驗來看,國內的影片網站有更大幅度的壓縮是大機率的事情。在 Netflix 上看的電影資源,動不動會在 20G 以上。這件事不難驗證。
不過提到「壓縮」,也不要覺得就是嚴格意義上的錯的。好像原生態的就是最好的,這也是個誤區。這就是下一個話題。
3 壓縮是原罪嗎?
其實哪怕 Netflix 的 20G 以上的電影資源,或者影音愛好者分享的高畫質壓制資源,也都是壓縮過的。
因為正如 Tim 在影片裡所說,4k 格式的常規影片,完全無壓縮的,1 分鐘的容量有 44G。
剛剛提到的壓縮技術,H.264、H.265 都是 AVC(高階影片編碼),是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編碼技術。其高效程度非常誇張,剛剛說的 44G,H.264 可以壓縮到 400 M,H.265 可以壓縮到 200 M。
如何壓縮,這是資訊理論的經典應用。在播客「半拿鐵」分享「人工智慧風雲錄」的時候我提到過,資訊的內容是可以根據重要程度劃分的。比如藍天下的城市,藍天就可以用更簡略的方法儲存,大幅減少容量;再比如影片的不同幀的畫面裡,變動的只有一小部分(EVA 的老觀眾肯定懂我意思),那就可以不作重複儲存。
壓縮演算法是一個偉大的發明,沒有壓縮演算法,別說 4G 了,我們哪怕全民 5G 想看滿高畫質的影片都頭大,還很容易頻寬阻塞。
現在市面上常見的還是 H.264,而 H.265 都已經十幾歲年紀了,還沒有當家作主。原因就是,效率雖高,編碼解碼也需要成本啊。
看高畫質影片比較多的朋友應該知道,有時候選擇一個好的解碼器、一臺好的裝置也很重要。普通的低端手機和筆記本,播放高畫質影片就會卡頓。
對於影片平臺,就做出了一個策略,千人千面。你的裝置好一些,就給你推高壓縮率的影片(位元速率低,頻寬消耗少),你的裝置差一些,就給你推低壓縮率的影片(位元速率高,頻寬消耗大)。
而且還有一個關鍵問題:
普通使用者對畫質真的很敏感嗎?
對於影視颶風的影片,會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為啥這個事兒需要 Tim 出來說,大家才恍然大悟?
那是不是就說明普通使用者對畫質其實不敏感?哪怕影視颶風的影片要做對比的時候,也都是放大好幾倍,我們才能看出區別。
對於我來說,哪怕我是一個多年產品經理、多年影音愛好者,但我在用大電視和 Apple TV 有直觀對比之前,也沒怎麼意識到這件事。
關於普通人對畫質的感受這件事,其實一直有科學家在做研究。知乎有一位快手的影象工程師@章佳傑 就提到了他之前的經歷,他們致力於以好的壓縮,給使用者帶來不變的感受。
所謂畫質並不像我們直觀認為的,就是板上釘釘有個高下、分得出勝負的。畫質是很主觀的看法,有的地方人會更敏感,有的地方人就不敏感了。
有一個專案叫做 NIMA(Neural Image Assessment),就是以神經網路做影象評估的專案,看能不能模仿人去評估影象。就像我們評估一個機器翻譯好不好、一個 AI 創作的文字好不好一樣。在影象方面,人到底對馬賽克更敏感?還是對邊緣?是對顏色?還是對比度?還是毛刺?等等,這是個挺複雜的課題。
另外不知大家有沒有體感,有時候開啟一個更高畫質的模式,不管是臻彩還是幀享,畫面會有一個橫向展開的過渡效果。這個過渡效果是有點心思在裡面的。
要說沒有刻意提高亮度和對比度,我是不信的。這恐怕就是考慮到大家對所謂畫質感受最明顯的,就是這幾個引數了。反而邊緣鋸齒這些,夠嗆能發現。
這些不展開說了。只是想說,壓縮本來是合理的,並無太大問題。也並不是但凡壓縮就是黑心。
只是,壓縮的程度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看到一些影象工程師朋友也在分享這個話題,也往往是在邊界探索。剛開始可能是 不降低使用者畫質體驗前提下,儘可能壓縮。但試想一下,只是略略影響使用者畫質的體驗,就能每年節省幾個億,你可以升職加薪,老闆可以飛黃騰達,公司可以市值大漲,你會不會做出這個選擇?
這一步邁出去,邁多遠,就不好說了。不降低使用者畫質體驗這個前提有沒有遵守,更不好說了。
但這背後,又為什麼呢?
4 艱難局面
在滴滴工作的時候,深刻體會到了邊際成本這個概念。滴滴當年哪怕風光的時候,賺的也都是辛苦錢,因為 O2O 平臺的線下運營成本是降不下來的,每多一個城市,就要多一些司機,多一些車輛,多一些合規要求等等。而純線上的內容平臺,邊際成本就可以做到極致的低。
今天 AI 創業公司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不光是四大天王,還是什麼百模大戰的選手,都有商業模式上與以往不同的境況:每多一個使用者,不一定多賺錢,但一定要多花錢。伺服器、晶片和電費是實實在在的。使用者口袋裡的錢,是虛無縹緲的。
影片網站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在擴張年代,沒有公司會在乎伺服器和頻寬成本。但是時代變了。
具體而言,是 2022 年 Netflix 市值下跌、神話破滅的時候。
過去的長影片網站全部都對標 Netflix,愛奇藝在 2015 年用《盜墓筆記》奠定了國內線上影片 VIP 規模的時候,可謂風光無限。但是到了 2022 年,大家發現,Netflix 的模式似乎也沒那麼性感,競爭對手,無論是蘋果、亞馬遜,還是 Hulu、HBO 都在崛起了,市值應聲下跌,國內的媒體也一下全部調轉槍口,唱衰愛奇藝等影片平臺成了主流。
愛奇藝在 2015 到 2021 年虧了類似 420 億,並且營收增速幾乎持平。跟當年還是翻番的增長相比,也顯得沒那麼「性感」了。於是裁員新聞也出來了,各種節衣縮食的動作也有了。
頻寬成本就是這時候也變成重要議題的。我們能感知到的也是這個階段,影片在變得「不清晰」了的。
有記錄的愛奇藝的 2020 年頻寬成本是 24 億,在成本里佔比 9%。到 2023 年財報,終於緩過神來,淨利潤 28 億。最新的財報裡沒有單獨提到頻寬成本,提到的銷售和管理費用是 40 億。估計頻寬成本也是居高不下。
B 站的商業化也是長期難題,大家都知道。2018 到 2022 年期間頻寬和伺服器成本分別是 6.2 億、9.2 億、11.4 億、15.7 億、17.5 億。大約也是10% 的佔比。
10% 的佔比看似不高,但是愛奇藝和 B 站在內容上的開銷實在太大,給顯得小了。在過去 UGC 年代,王者土豆網的頻寬成本在 2011 年是 1.8 億,佔比 42%。一直是居高不下的成本,而且是隨著平臺增長,會跟著線性增長的成本。
在行情不好的時候,怎麼能從這些錢裡摳出幾個億來,也是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課題了。
5 各顯神通
在這種困難局面下,影片網站各顯神通,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有一個是大家都知道的超前點播事件,2019 年,騰訊影片和愛奇藝推出超前點播,哪怕是會員,想看完整的劇集,還需要 50 元,解鎖最後 6 集。2021 年在爭議之下,全部下架。但是,今天又死灰復燃,換了說法,叫「直通大結局」。
會員的爭議問題不止這個。如今的手機會員,跟電視會員是分開收費的。甚至到後來,投屏的會員,也不納入手機會員。當然這個跟牌照問題有關,也就是 OTT 問題。
網際網路電視牌照目前僅有 7 家:CNTV、百視通、南方新媒體、華數、湖南廣電、CIBN、CNBN。沒了。優酷與 CIBN 合作,所以在電視端叫 CIBN 酷喵。B 站與南方新媒體旗下的雲視聽合作,所以叫「雲視聽小電視」;騰訊叫「雲視聽極光」。這對於牌照方是一大塊收入,他們能拿走20%-30% 的分成。2021 年,南方新媒體的網際網路視聽業務總營收達到 5.3 億,毛利率高達 57%。
另外,廣告也是在想方設法顯神通的地方。
原本會員的出現,在使用者看來,就是不會再做廣告的承諾,國外的 Netflix 就是如此承諾也如此做的。可是架不住廣告模式太「性感」了,各個平臺的增長專家、駭客老師們,就開始想辦法了。
前陣子老羅就怒噴暫停廣告,也就是暫停的時候全屏是一張大廣告,播放畫面縮小在角落。還上了熱搜。
暫停廣告之前就被人吐槽過,但一直在抗議,一直沒結果。
這個暫停廣告是誰發明的呢?在「超媒很忙」的公眾號裡,特地拿出來講過。2022 年年度金芒員工一等獎,平臺運營中心陳副總經理的創造。
芒果 TV 先有的,後來所有網站都有了。原文裡「競品平臺爭相模仿」都拿出來當作小紅花戴。真是一言難盡。
還有一個,是在水下的神通。2023 年,有知乎網友@老駱駝在「電視機為什麼有大流量上傳?」這個問題下回答,他最近買了一臺索尼 65X91電視,結果發現,處於息屏休眠狀態的電視還保持著 1-5MB/s 的上傳速度。因為電視機內建 APP 只有愛奇藝,@老駱駝 強制關閉 APP 上傳立馬為零。
接下來,@老駱駝 聯絡了愛奇藝客服,並在指引下關閉了一項名為 HCDN 的加速技術,隨即情況出現好轉,但仍有幾百 K 的資料上傳,後發現是剛下載的酷喵。
以上新聞裡提到的 HCDN,簡單理解就是 P2P+CDN。即使用者的裝置當成伺服器,形成分發網路。使用者在觀看影片的同時,也會把該使用者本地快取的影片共享上傳給其他正在觀看該影片的使用者。
這個技術,不光愛奇藝,快手、B 站,也都有。還有很多路由器,會給使用者獎勵,跟挖礦一樣,每天賺個 6、7 塊錢。
愛奇藝這個技術也是產品技術團隊拿出來當成成績講的,也獲得了很多獎勵和認可。
而且其中有一句話:「HCDN 在滿足流暢的線上播放體驗下,整體能降低 70% 的頻寬成本。」
聯絡前面說的至少 20 個億,那這就是幾個億甚至十幾個億的成績。的確「了不起」。
可是偷跑使用者流量,到底是不是合理的呢?且不說使用者自己的電費和裝置折損,這甚至是不合規的,運營商是可以跟每天賺幾塊錢的使用者打官司的。
因為家用寬頻是不能用在商業用途的,這是入戶寬頻的預設協議(當然我們不會閱讀到這條)。如果都用 P2P,就意味著有很多資料在使用者之間流轉。比如一部電影最近很火,你的小區裡有人有了,全小區就不用訪問運營商了。那運營商的損失,不可估量。
這些也都沒列完。總之,就是各顯神通,各憑本事。
說到這,又扯出一個話頭了:運營商成本。
6 運營商的複雜性
評論屍老師寫過一篇文章《誰也成為不了中國的 YouTube》,詳細說了這個事兒。推薦閱讀。
我在這裡簡要總結一下。
標題裡說的「誰也成為不了中國的 YouTube」不是從內容和體驗層面,而是從商業邏輯上說的。YouTube 的商業邏輯很簡單:一個幾乎不用交網費的影片網站。
是的,人家沒有所謂的頻寬成本。
這就奇怪了。怎麼做的呢?首先,有個大的背景:運營商的基站等基礎設施,是隔離的,不是共用的。電信、聯通、移動這幾家是獨立核算的。
那咱們怎麼上別人的網?資料存放在不同的運營商怎麼解決?聯通和電信之間會籤一個協議, Peering Agreement(對等協議)。咱們互相用,流量差不多,就不給錢。誰多用了,再做結算。
但是對於影片網站,就很麻煩,比如優酷接入了聯通,電信就崩潰了,因為要給聯通交付大額的結算費。
Google 怎麼做的呢?他在 20 年前開始,就買了許多暗光纖(Dark Fiber)。運營商在為城市鋪設光纖的時候,會傾向於多鋪一些,因為光纖鋪設的成本主要來自挖地挖牆埋線,每次留出富餘很正常。
Google 就以低廉的價格到處租暗光纖,哪裡租到比較完整的一片,就在那裡建機房,把自己一些伺服器和 CDN 鋪過去。這個就叫 Google Peering。也就意味著 Google 自己也是一個有運營能力的個體了。
這樣 Google 就能直接跟運營商談 Peering 談對等。可以理解就是,大量的資料在 Google 自己這流轉了,不用給運營商交錢;對於運營商來說,訪問 Google 的 CDN,反而還要給 Google 折一些錢出來。省了又省。
這種做法在法國引起過抵制,2013 年年初,法國幾乎全國的寬頻使用者都發現訪問 YouTube 變得非常慢。因為法國的所有運營商都沒有和 Google 進行 Peering,想要挾 Google。結果是 Google 贏了。Google 有能力跟使用者說,你用的運營商不行,趕快換掉吧。運營商只能低頭。
這麼一來,Google 旗下的 YouTube 作為全球最大的頻寬使用者,其實成本卻很低。
而且根據一些資料顯示,Netflix 哪怕沒有 Google 的 Peering,由於美國有上千家運營商,談判起來,頻寬費用也是有的談的,話語權還是有的。
現在對比就明顯了。國內外的境況差異很大。對於國內的影片網站來說,可是每個位元組都得交錢。而且你建了聯通的伺服器,還得再建一個電信的伺服器,沒辦法。否則交的錢就更多了(運營商之間的結算),使用者訪問的速度還受影響(運營商之間的互通速度問題,比如南北區域差異)。
國內只有 3 個運營商,且要像 Google 一樣自建 CDN 是違法的。因此還是沒有話語權。
不過說到這,你會覺得,是不是又批評機制了,是不是單純是政策問題?也不都是。聯通和電信它們承載了很多社會責任,比如偏遠山區,人很少的地區,都需要有訊號。如果純商業化運作,沒人會關心那些地方。這種社會責任的成本是由社會均攤的。
頻寬的費用,是內容提供商(影片網站當然是大頭)不願意提供太高質量的內容的原因之一。而移動網際網路上沒有高質量的內容,又導致了一個後果:5G 不能普及。
你想啊,管道是很寬敞,但是咱們不需要那麼大大水流了。正如 Tim 所說,今天的影片網站的位元速率都壓到不到 1Mbps了。既然如此,要什麼 100M 的下載速度呢?速度就算拉滿,你的大管道也找不到好水源了。
不過,坦白說,從 10% 左右的成本比例來看,我不是特別認同寬頻成本是唯一決定影片網站生死存亡的點。
只是任何網際網路公司都在想盡辦法節衣縮食,直到越過很多使用者體驗的邊界線,這是更真實的原因。
7 三個矛盾
最後,我想聊的是,影片網站會壓縮影片這件事,牽扯到太多問題了。從影象壓縮的合理性,到使用者體驗,再到運營商資費,再到影片網站的商業模式,不是簡單的「資本家使壞」決定的。
網際網路產品變得越來越「難用」,是一個難以避免的趨勢。這個趨勢由三個矛盾驅動。
第一個矛盾,是網際網路公司的增長慣性,與現實環境已然不同的矛盾。過往的公司表現都是每年翻番,組織形態都是為了打仗、戰鬥、熱血而出現的,每個人都在想著增長,保留了極強的加速度慣性。可是時代已經剎住了車,車上的人還在卯足勁要加油。結果就是,公司硬要給股東交代,員工硬要給老闆交代,交代出了很多本不應該做的事情。有沒有可能現在的成本就是合理的,不需要再壓縮了呢?有沒有可能現在的使用者就是足夠了,沒必要再納新了呢?在已經榨乾的海綿裡還要再攥兩把,越線就是個遲早的問題。
第二個矛盾,是企業價值觀,跟使用者體驗的矛盾。企業是在增長中建立起來的,能活下來的很多都是能打勝仗的,也很有野性的團隊。但這些團隊未必都有能體會到使用者體驗的文化。如前文所說,都把「超級暫停」和「偷跑流量」拿出來當成好事兒說,偷工減料,和薅使用者羊毛,都成了企業的功績,可想而知公司的文化裡,使用者體驗排在什麼位置了。
再多說一句,我也從來不覺得使用者體驗就意味著少賺錢、有良心,「善良」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商業才是。只是很多企業只關心眼前的一點小收益,不在乎使用者整體的感知。長期損傷使用者體驗,資料表現不會在第二天、第三天,可能會在第二年、第三年。品牌最終喪失信任,是再也無法挽回的,這才是最差的商業收益的選擇。
第三個矛盾,大組織的打工人由 KPI 驅動,與產品應該由使用者驅動的矛盾。對於每個剛剛提到的功能的產品和研發來說,工資和獎金可能更加實際,在一個動輒幾千幾萬人的公司裡,關心使用者壓根不是需要考慮的事情,這種責任感被消解掉了,大家離使用者也越來越遠。最終只是為了讓「頻寬成本」和「使用者付費」這些抽象的字眼工作,沒人關心使用者了。也就沒人為產品價值服務了。
這些矛盾有什麼解法呢,我也不知道。唯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讓更多人知道在發生什麼。具體這件事是不是正確合理,各位當然可以有自己的判斷。可以繼續罵「資本家」,也可以感嘆大家都不容易。可以繼續給 VIP 付費,也可以去看更高畫質的資源。
不過,至少,咱們先知道大概怎麼回事兒,再做出判斷吧。
參考
《清晰度不如4年前!影片變糊是你的錯覺嗎?》影視颶風
《愛奇藝為什麼走到了今天?》市界
《看不起的熱播劇,買不完的VIP》36Kr
《一文看懂“電視投屏難”的多重成因》犀牛娛樂
《投屏看內容先交錢,收費、規則層層“套娃”》第一財經
《一點暫停廣告馬上佔據全屏,主流影片平臺被吐槽“吃相太難看”》電腦報
《越過使用者偷跑HCDN,愛奇藝為何鋌而走險?》36Kr
《誰也成為不了中國的 YouTube》評論屍
《愛奇藝聯合北大團隊獲BIGCOM 2018最佳論文獎 HCDN技術已助力削減7成頻寬成本》愛奇藝產品技術團隊
題圖由 Midjourney 繪製。Prompt: Cartooned Inside a street telephone apparatus containing a tangle of telephone cables mixed with garishly colored fiber optics --ar 16:9 --v 6.0
2024-10-13 0 人在看
2024-10-13 0 人在看
2024-10-13 0 人在看
2024-10-13 0 人在看
2024-10-12 1 人在看
2024-10-11 0 人在看
2024-10-11 0 人在看
2024-10-11 0 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