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問題學生和問題教育” 第三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舉辦

2024-11-08 01:45:14 3

10月26日-27日,第三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在雲南省昆明市宜良縣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問題學生和問題教育”。論壇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昆明市第一中學宜良學校和宜良縣醜小鴨中學承辦。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科研院所和教育機構負責人,中小學校長、大中小學教師、醫務工作者、家長及學生代表1800餘人參加了論壇活動。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核心就是要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等頑瘴痼疾。作為論壇主辦單位,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圍繞教育熱點、難點,秉承“凝聚社會共識、推進教育改革”的宗旨,將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解碼落地、把脈開方。

“問題學生”的產生原因非常複雜,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長期以來,在唯分數、唯升學等教育評價標準的主導下,一些學生被錯誤地認為是“問題學生”,學校和家庭教育忽視“問題學生”、錯誤對待“問題學生”等“問題教育”成為“問題學生”產生的主因。隨著學生心理健康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問題學生”,如何改變舊有教育價值觀、發揮教育的積極作用改變“問題學生”,已經成為需要直面解決的社會問題。

聚焦“問題學生和問題教育” 第三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舉辦

“問題學生”已成為一個難以迴避的現實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首任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論壇上談到,在理論層面,“問題學生”這一概念並不存在,也不應該存在。無論在中外教育史上,還是在中外教育理論的論述中,都沒有“問題學生”的概念、定義和研究。然而,在現實教育實踐中,“問題學生”是一個特殊現象,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面臨的難題。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意識中,“問題學生”已經成為一個難以迴避的現實。

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主席、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李鎮西表示,從教育觀的角度講,的確不應該有“問題學生”、“優秀學生”、“差生”的說法,但現實中是存在的。長期以來,用分數這把尺子衡量學生,學生自然就被認為是問題學生。隨著學生心理健康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問題學生”,如何改變舊有教育價值觀、發揮教育的積極作用改變“問題學生”,已經成為需要直面解決的社會問題。要改變問題學生,首先得改變問題教育,改變問題教育,必須改變問題教育的實施者,就是問題教師、問題家長。

李鎮西在論壇上釋出了《關於“問題學生及其教育的問卷調查報告”》(以下簡稱“調查”)。調查覆蓋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涉及學生、家長、教師及心理學和醫學專業人士,共收到有效樣本37956份。調查顯示,“問題學生”這一標籤已經被廣泛接受,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學生的看法和行為評價。

調查稱,學生們遇到的最大困難集中在學習方面,尤其是考試和學習成績,同時還面臨心理和情感上的挑戰,如被孤立、缺乏自信、溝通障礙等。學生們認為造成困難的最大因素是個人因素佔比44.38%,如學習態度問題,其次是家庭因素佔比22.62%,如父母對學習的嚴格要求帶來的壓力,以及同伴因素和學校因素分別佔比17.2%和15.8%,如自由活動時間不足和規章制度過於嚴格。

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在習慣和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最為嚴重,均佔比在40%以上。此外,孩子的情緒問題和注意力渙散問題也較為突出,佔比均在35%左右。手機上癮和性格問題同樣需要關注,佔比均在25%左右。

教師們認為,班級中最顯著的問題是學生的習慣問題,佔比達到65.79%。其他影響班級的問題包括家庭問題、手機上癮、學習問題、注意力渙散、情緒問題以及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的佔比均超過40%。相比之下,人際交往問題對班級的影響力相對較小。

“問題學生”的人數總體趨勢是越來越多。心理和醫學專業人士指出,學生最常見的問題是情緒問題,其次是手機(遊戲)上癮和厭學問題。社交障礙、抑鬱症、多動症等問題也較為普遍。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學生的學業,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造成負面影響。

教育困境與問題學生:家庭、學校與社會的責任

當學生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經常被父母或老師提醒、批評和指責時,他們也會慢慢認同,逐漸喪失信心,甚至被同學另眼相待或者孤立,這正是導致“問題學生”出現的原因之一。王旭明認為,“問題學生”之所以會產生,與師德問題、學校管理問題、學校對學生思想教育不足以及對公共危機事件處理不當等也密切相關。要解決“問題學生”,首先需要解決“問題教育”。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表示,養育和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內卷”現象嚴重。“內卷”讓家庭失去了平靜,讓父母失去了耐心;“內卷”讓學校變成戰場,讓老師失去了耐心;“內卷”讓成長變得恐懼,讓孩子畏生而逃。

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校長劉長銘也持同樣觀點。他認為,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源於“內卷”和價值觀的偏差。

劉長銘表示,教育的增值應該體現在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信心的提升、態度的轉變、精神的振奮、興趣的激發、動力的增強、特長的發展、眼界的開闊、目標的明確,甚至形成堅定的信仰。他認為一個人的價值在於其不可替代性,而教育的減值不應僅僅透過考試分數來衡量。

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孩子們不願意提問、不願意回答問題,甚至在課堂上變得消極、悲觀和冷漠。他認為這是由於教育方式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們天生愛學習,但不喜歡被逼迫、被灌輸、被督促和被監督。

即使是“好學生”也可能存在問題,如北大學生中存在的“空心病”現象。 在當天的論壇上,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文東茅表示,許多學生的問題,尤其是心理問題,往往源自家庭。他強調了“家”在化解教育問題中的重要性,學校應該像家一樣,提供一個安全、和諧、自在的環境。

李鎮西所做的此次調查結果也顯示,教師、家長及心理和醫學專業人士都普遍認為導致“問題學生”出現的首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缺失,其次是“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個人性格特質”。

大多數父母希望透過柔性的方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呵護孩子健康成長。然而,由於家長觀點陳舊、教育方法單一、缺乏學習提升的意識與渠道,導致了不少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仍然選擇打罵或責罰等方式。

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張皓認為,許多家長錯誤地將教育等同於說教,認為只要對孩子說了,就完成了教育的任務。這種過度說教的現象導致了教育者和學生兩種病症:教育者患上了“過度說教症”,而學生則出現了“教育說辭消化不良症”。

張皓舉例,一些家長喜歡用“如果不是因為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或“為了給你湊學費,爸爸花了半年工資”等話語來教育孩子。她談到,這些話語在孩子聽來不僅沒有教育意義,反而可能產生反效果。這種“正確的廢話”和“把目標當措施”的教育方式是無效的。

參加了李鎮西所做的此次調查的心理和醫學專業人士指出,“問題學生”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家長未能充分意識到孩子的問題並給予足夠支援。此外,教師因教學任務繁重且缺乏心理診療專業能力,難以有效幫助學生、“問題學生”無處可去,家庭與學校協作不足、社會對“問題學生”的包容性不足,使其在學校缺乏寬鬆環境、產生病恥感並抗拒專業治療等多重障礙共同加劇了“問題學生”在尋求幫助和支援時的困境。

改變教育價值觀,滿足“問題學生”的個性發展

醜小鴨中學辦學至今已有13年,幫助了近3000名問題學生迴歸社會,在對不適應傳統教育的學生加強教育矯治方面走出了一條新路。校長詹大年認為,“問題學生”的產生是由於教育設計未能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導致教育與學生個性之間出現矛盾。這種矛盾引發了問題教育,產生了問題學生。問題的背後,往往是未被關注、未被滿足的需求。

在詹大年看來,對待“問題學生”,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幫助比轉化更重要,共情比感化更重要,建構比改變更重要,保護比教育更重要。

李玫瑾在論壇上談到,在養育和教育過程中,應尊重和順應個體心理發展的自然性,避免過度強加外在目的,以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她談到,在孩子成長的早期應重視外周神經系統的發育,透過視覺和聽覺刺激促進孩子的生長。到了6歲左右,應著重發展孩子的軀體神經系統,保證足夠的運動量。然而,許多家長過早讓孩子接觸複雜問題,忽視了他們的神經發育時間,這是對時間的浪費。

李玫瑾表示,孩子在小時候應多玩耍,足夠的運動有助於他們的睡眠和身體發育。進入小學後,學校應補充家庭教育中缺失的部分,如教養和社會行為規範的建立。青春期是學習的關鍵時期,但也需要注意孩子的生理發育,避免因過度關注學習成績而忽視運動和生理心理平衡。

李玫瑾認為,最好的教育是關注大多數人,讓每個個體都得到適合自己的知識,學校提供多元的學科知識,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劉長銘建議家長關注孩子的“職業搶跑”,即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讓他們在上學期間就有突出的領域和特長,這將成為他們未來生活的支撐和方向。他認為,如果教育能夠改變方式,用更包容的心態允許學生學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即使這些內容對考試沒有直接幫助,學生也能從中獲得成就感。真正的成功教育是順應天性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機制將減少教育問題,減少所謂的問題學生。

教育為何沒有明顯地促進幸福?如何才能促進每個人長久的幸福,而不是獲得短暫的快樂?近年來,文東茅一直在研究幸福教育。他認為,“家”會讓人心安,因為有愛才有家。學校應該成為幸福的大家庭,以無私的大愛、各盡己責和共同成長為核心理念,營造一個愛的文化、擔責文化和成長文化。他分享了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三小 “大家三小”的實踐案例,透過家宴、家書、家訓等方式,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你眼中的問題,其實是別人的解決方案。”在一線教育工作中,南京市首批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郭文紅深刻體會到,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懂孩子。她認為,只有讀懂孩子的心理,才能真正理解、包容甚至心疼孩子的行為。

郭文紅表示,孩子的行為背後往往有其深層的原因,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行為背後的需求,而不是簡單地將其視為問題行為。例如,一個孩子莫名其妙下位到處亂走,可能是因為他想要逃離讓他感到羞辱和痛苦的場所;而一個孩子罵前排同學,可能是他受到傷害後的一種自護反應。

郭文紅談到讀懂兒童語言的重要性。同樣的語言,在兒童嘴裡和大人口中有時含義是不一樣的,如果大人以自己的想法去聽兒童的話,自然就聽不懂,甚至會產生誤解。

王旭明表示,面對由教育問題帶來的“問題學生”,一方面要抓細、抓小、抓實教育,從源頭上減少“問題學生”的產生。另一方面,面對已經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全社會,尤其是學校和家庭及相關單位可用心理疏導、體育鍛煉、藝術薰陶、個體經驗等多種方法去化解,把黨和國家的教育要求落細、落小、落實,落到地上、落到每個孩子身上、落到每個教育行為裡。

在為期兩天的論壇中,全國著名教育專家、心理學專家共同圍繞主題,跨界分享研究成果和實踐探索經驗。主辦方安排了心理夜話、釋出“問題孩子”調查報告、參觀醜小鴨中學等活動環節。本次論壇讓學生站在舞臺中央,訴說自己在困境掙扎、破繭化蝶的心路歷程。論壇為“問題學生”提供有效幫助,為廣大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