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6 01:34:30 2
原創 張勇毅 極客公園
作者 | 張勇毅
編輯 | 鄭玄
作為一家在中國消費電子硬體歷史上堪稱「活化石」的公司,「魅族」這個品牌今天的關注度儘管無法與「國產機皇」、「機海」的巔峰時代相比,但新生的星紀魅族仍然能拿出不少讓數碼發燒友津津樂道的作品。
雖然外界的主要印象大多還停留在手機,但星紀魅族過去兩年其實已經悄然成為 AR 眼鏡領域的「新巨頭」;Meta 團隊甚至專程飛來中國交流經驗。其釋出的主打輕便體驗的 MYVU 系列,以及定位高階探索的 MYYU 探索版,2023 年推出後就迅速斬獲當年京東、天貓 XR 裝置熱銷榜 TOP 1。
不久前,星紀魅族 CEO 蘇靜在接受採訪時表示:AR 眼鏡是星紀魅族目前與手機、汽車並重的三大主力產品之一。她認為 AR 眼鏡是未來 AI 時代來臨的時候,最有機會發力的一個產品形態。
在蘋果外的主要手機、智慧汽車主機廠中,星紀魅族是唯一一個把智慧眼鏡放到產品戰略重心位置的開發商。事實上據極客公園瞭解,目前國內外不少主機廠都有智慧眼鏡相關產品線的研發,但大多沒有正式釋出(OV、三星等)或者只是低調開售(華為等),只有星紀魅族將其放到與手機、汽車相同的戰略高度,持續投入資源研發和營銷。
而其 StarV Air2 系列產品,不僅選擇了頗有挑戰性的光波導技術路線,其產品也得到了業內的認可,被認為兼顧了光學顯示效果與輕便性、時尚型等產品佩戴體驗,甚至就連遠在海外的扎克伯格也對其青睞有加,meta 硬體團隊為此專程飛到中國交流經驗。
我們不禁對此產生了好奇:一方面是好奇星紀魅族的人車 XR 硬體生態如何發揮 1+1+1 大於 3 的作用,尤其是 XR 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另一方面,我們也關注 AI 時代來臨後,作為光波導路線目前國內的引領者,星紀魅族是如何思考 AR 與 AI 的融合與優先性問題。
近日,應星紀魅族邀請,極客公園對星紀魅族 XR 事業部總裁盧勇進行了訪談。而在加入星紀魅族之前,盧勇曾在華為與阿里負責過包括智慧手機以及 YunOS 等硬體/軟體業務,如今來到星紀魅族,同樣是負責時下消費電子最前沿的 AR 眼鏡產品。
01
智慧眼鏡路線之爭
經歷了 10 年前開啟的那一輪「VR 之春」,智慧眼鏡賽道幾經沉浮,到 2024 年,隨著 AI 大模型的崛起,AI 與智慧眼鏡的結合再次掀起了新一輪的智慧眼鏡浪潮。不僅有 Ray-Ban Meta 這樣出貨量超百萬的現象級爆品,Apple、三星、華為、小米等眾多硬體廠商也在伺機而動,一個冷了四五年的賽道突然回到了科技領域的舞臺中心。
今天智慧眼鏡有三條主要的技術路線:
以光波導方案為代表的「真 AR」路線,主打真實世界的顯示增強;
以「Birdbath」光學顯示方案為代表的「大屏」路線,主打移動大屏觀影休閒;
近兩年快速興起的 AI 眼鏡路線,不具備顯示增強,而是透過 AI 語音實現人機互動。
過去幾年,三條路線都各有進展。歷史悠久的「真 AR」,隨著一些關鍵光學技術和螢幕技術(Micro LED)的進步,售價從過去動輒幾萬塊降到了數千元的水平,重量也從 HoloLens 時代的五六百克下降到百克以內,甚至星紀魅族的 StarV Air2 已經做到只有 44 g——幾乎與一個雷朋太陽鏡的重量相當。重量和價格的降低,意味著這個品類有機會真正從工業級市場踏破消費級的門檻。
技術更成熟的 Birdbath 智慧眼鏡,則在近三年逐漸取代了過去的 HMD 顯示器,成為發燒友和一部分商旅人士喜愛的移動大屏顯示器,在 Ray-Ban Meta 異軍突起之前,其銷量目前也是佔到了智慧眼鏡市場的大頭。
而完全放棄了光學現實增強的 AI 眼鏡,隨著大模型的出現在過去兩年成了香餑餑,不僅 Meta 已經做出了百萬爆款級產品,不少硬體和網際網路大廠也在跟進,還有一些連續創業者也在往這個方向轉型,極有可能在 2025 年開啟一輪新的「AI 眼鏡元年」。
回到星紀魅族,開頭提到,其最早押注的是「真 AR」路線,同時具備光波導顯示增強和時尚外觀、輕便佩戴的 MYVU 系列,是今天國內乃至全球體驗最好的消費級 AR 眼鏡之一。
但在 10 月的釋出會上,星紀魅族釋出的 StarV View AR 卻不是光波導方案,而是一款 BB 方案的「移動大屏」眼鏡;此外在今年年初,星紀魅族還宣佈了「All in AI」的戰略。這不禁讓我們好奇,星紀魅族是否要調整自己的 XR 硬體戰略規劃。
「目前(星紀魅族)絕大部分資源、技術開發、包括專利,都投入在光波導眼鏡上,我們認為那才是未來」對於「星紀魅族當前 AR 眼鏡技術路線的側重點在哪方」的提問,盧勇表示雖然已經發布了 BB 方案的 AR 眼鏡,但星紀魅族 AR 眼鏡團隊大約七成的人力與資源,都還是投入在光波導眼鏡上。
這一點其實與 Meta 在戰略上也是不謀而合,看似更輕便的 AI 眼鏡打的熱鬧,但真正耗費 Meta 最多研發資源投入的還是 Orion 這種增強現實產品。
大模型的出現,意味著 AI 能夠透過語音的方式執行使用者的命令,替代一部分人與螢幕的操控互動,再配合鏡頭、紅外等感測器,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智慧化,再加上去掉螢幕和光學等模組後重量、續航都會大幅提高,大幅提升佩戴體驗,這也是 AI 眼鏡得以快速興起並引起各大主機廠重視的原因。
但不可忽視的是:人類接收資訊的感官中,視覺佔到八成以上,這也意味著脫離了視覺增強的智慧助理,即使有再強的對話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智慧,也很難替代手機、PC 作業系統,成為人類連線網際網路資訊和各種工具、服務的入口。這也是為什麼 Meta、星紀魅族等廠商,依然認為長期來看 AR 才是智慧眼鏡的未來,並長期不斷投入的原因。
而對於剛剛釋出的 BB 方案智慧眼鏡,盧勇表示,現階段雖然 BB 方案 AR 眼鏡較為成熟,但長期以來仍然存在著不少體驗上的問題難以解決,長遠來看沒有光波導形態 AR 眼鏡的天花板那樣高。雖然星紀魅族推出的最新眼鏡是 BB 方案,但不代表對這是一次從光波導形態的 AR 眼鏡到 BB 方案的遷移。
對於為什麼要做這樣一款「觀影類 AR 眼鏡」,盧勇認為當下雖然整體市場規模並不大,但仍然有充足的發展空間留給星紀魅族:尤其是當前觀影類 AR 眼鏡的主要需求還是集中在「便攜大屏」這樣一個單一但精準的場景中,在車中、旅行中等移動場景中體驗還有最佳化的空間。
02
「如何複製巨頭的成功」
對於接下來的目標,盧勇坦言對於星紀魅族這樣的「中廠」,長期來看仍然是追求(在 AR 眼鏡領域)行業第一梯隊的位置。具體到短期的目標,他將其拆分為兩步:首先是在大廠入局之前,將 AR 眼鏡領域國內第一的位置給穩固住。
目前業內關於 AR 眼鏡成熟的標誌,大家普遍預估的一個判斷時間節點是「當手機廠商集體開始造 AR 眼鏡時」,而盧勇認為這個時間節點會是在 2026-2027 年左右。
盧勇認為,即使未來(眼鏡用)晶片的小型化整合度更高,電池壽命也達到了能滿足使用者整日佩戴需求的時候,眼鏡依然只會維持將必須的小模型留在眼鏡端上執行,同時將更多的大模型能力放在智慧手機等高效能算力平臺上,承擔更多的計算任務。
「我們在智慧化上很剋制,任何要破壞使用者佩戴體驗的功能,我寧願這個階段不上。如果這個階段上來以後就會破壞這個特性的話,我們認為技術還沒有發展到這個程度,我寧願等一等,等它技術發展成熟了,我再把這個功能加上去。」
AR 眼鏡雖然小眾,但它並非一個新鮮事物:從 Google Glass 算起,AR 眼鏡已經走過了數十年的歷史,近年來相關產品數量猛增,也意味著相關產業鏈正在快速成熟。
站在當下回顧 2024,Meta Orion 的「降臨」,或許是除了 AI 大模型以外,AR 眼鏡行業全年迎來最重要的一次硬體上的革命:Meta 耗時五年以單槍匹馬之力,向全世界證明了 AR 眼鏡的小型化形態與全功能的整合是可以被實現的——雖然量產的這一天尚未到來,但已經離我們不遠。
盧勇還認為,作為一家商業化公司,星紀魅族與 Meta 的不同之處就在於 Meta 有資本用 Orion 這樣的概念產品來秀肌肉,向行業展示他們在業界的技術投入與積累,同時為行業指明 AR 眼鏡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星紀魅族出手做對標 Orion 的產品,一定會是實用的量產型 AR 智慧眼鏡。
「我覺得 Orion 的釋出很大程度上也增強了我們對未來判斷的信心,因為和我們原來判斷是一致的,我們要繼續按照原來的技術發展路徑去走」。
在 AR 眼鏡創業者之間,長期以來流傳著一個「如何判斷一款產品是否對整個行業有重大意義」的標準:單一產品銷量達到百萬級
按照這個標準來判斷,Ray-Ban Meta 是 AR 眼鏡這個品類誕生以來唯一一款「爆款」產品:對於 Ray-Ban Meta 在銷量上取得的成功,盧勇認為真正帶有顯示功能的 AR 眼鏡,想要達到單品出貨量超百萬,在 2026、2027 年才會具備充分的條件。
對於時間節點的判斷,盧勇認為當前光波導方案的 AR 眼鏡在硬體技術上,還難以做到綜合體驗滿足全天日常佩戴的需求:「因為眼鏡是個佩戴類產品,某一個長板特別長但綜合體驗並不好,並不能支撐起這樣一款產品達到百萬級的銷量」盧勇表示。「(AR 眼鏡)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大家能夠接受的價格與體驗」。
「雷朋店裡一個不帶任何智慧功能的太陽鏡也能賣到 249 美金,而且賣的很好」盧勇用 Ray-Ban 與雷朋的聯名來介紹低獲取成本對於推廣智慧眼鏡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上來講,Meta 在這個眼鏡上是做了大量的品牌補貼的,使用者只需要多加 50 美元,就能獲得很多的智慧化功能,使用者其實為智慧化付出的成本只有 50 美金,同時 Meta 也借用了大量雷朋的線下渠道能力」。
時尚屬性對智慧眼鏡的規模化發展同樣是一個常常被忽視但至關重要的因素:盧勇用 Ray-Ban Meta 的上百個 SKU 舉例說明:「大量的 SKU 擺在那裡,雖然最後可能只選 20% 的 SKU,但剩下的那些不能沒有,因為使用者必須要對比,最後挑選出一個最滿意的」這些具象的因素都是會影響到智慧眼鏡產品最終銷量的重要原因。
隨著 Meta Orion 的爆火,光波導方案的智慧眼鏡背後的技術也隨之再次被行業所關注,但盧勇認為當下並沒有哪家光波導廠商具備絕對意義上的技術領先,因此優秀的光波導 AR 眼鏡,更多還是強調做好產品的平衡。
「你可以在某些指標上做的很好,但你一定會犧牲掉其他指標,哪些是可以犧牲掉的指標,這就是對廠商在使用者體驗與產品研究的功力了。」
03
「人、車、機結合」的未來
在今天的業內,關於星紀魅族造 AR 眼鏡被討論最多的話題,往往也還是在「人車機生態」下,AR 眼鏡如何拓展更多的增長可能:比起拓展車機生態只能依賴與新能源車企聯手的 Xreal、Rokid 等 AR 創業公司,背靠吉利集團的星紀魅族顯然有著更雄厚的資本與內部合作空間。
但相比於汽車與手機的結合,今天提出 AR 眼鏡與汽車結合的廠商並不太多,甚至截至目前真正有影響力的只有星紀魅族一家。因此,在見到盧勇後,我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星紀魅族的 AR 眼鏡到底如何與車結合?是不是就是一個噱頭。
盧勇認為 AR 眼鏡對於車不是一個噱頭,其對於車內環境的拓展,不論是工具性還是娛樂性價值都很高。「車內一塊大屏很貴,裝一塊要幾萬塊錢,加上車規級別的認證也非常麻煩,最重要的是即使裝了車內大屏,也很難顧及到後排每一位乘客不同的娛樂需求」AR 眼鏡在這種場景中會是大屏很好的補充方案:「AR 眼鏡自帶獨享空間的屬性,無論是打遊戲還是看電影,能很好地解決後排娛樂系統的問題。」
今天還鮮少有企業會嘗試將二者結合,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在於如果沒有車廠和車機系統的配合,很難在汽車上有較好的 AR 使用體驗。
「在移動中使用 AR 眼鏡過去可能會產生眩暈問題,但這個問題如果透過車機端與 AR 眼鏡端進行配合,或許使用中的眩暈感就能大大減輕,這些功能是需要與車機深度繫結整合的,這些都是星紀魅族當前在做的事」。
盧勇同時還提到了在集團層面上,透過對車機系統的改造,來進一步適配 AR 眼鏡的可能「比如我可以在(汽車)座艙中內嵌支援資料輸出的介面,AR 眼鏡不僅可以透過專用介面實現內容的展示,還能透過獲取到更多車載資料來解決更多的算力需求問題。」
「對於星紀魅族來講,我們其實相比競對一個比較差異化的優勢就是我們是多端系統。」盧勇這樣介紹魅族在 AR 領域的產品優勢。
「我們有自己的手機,我們天然的是可以把我們的手機作為眼鏡的計算中心,蜂窩的資料中心。所以我們會去做深度整合,我們現在很多 AI 的能力其實就是跑在手機端的。」在採訪中,盧勇也多次強調生態優勢,其實是不僅體現在應用層面,往往也是決定了產品形態的直接因素。
「未來我們會進一步把 Flyme 的手機系統打得更透,假如你用魅族手機,可能享用到的 AI 的能力會更廣泛,因為我們在系統側整合會更徹底一些。」
*頭圖來源:魅族
2024-11-16 1 人在看
2024-11-16 0 人在看
2024-11-16 1 人在看
2024-11-16 0 人在看
2024-11-16 1 人在看
2024-11-16 1 人在看
2024-11-15 1 人在看
2024-11-15 1 人在看